血栓性疾病成死亡主因之一
在血液病中還有一大類疾病是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它包括血小板異常、凝血功能障礙及血管壁異常等因素所致的疾病。
人們比較熟悉的血友病,就主要是人體內的凝血因子缺乏所致。如果先天性第XⅢ因子缺乏導致血友病A,如果第Ⅸ因子缺乏則導致血友病B。
血小板是人體血細胞中的一種,如果減少可引起出血,尤其是顱內出血往往具有致命性。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心肌梗塞、
腦梗塞等血栓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它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我國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血小板、凝血功能及血管壁共同發生異常所導致的。
生物技術預示治療突破
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部分惡性血液病的致病因素至今未明,血液病的診治任重而道遠。目前,對血液病的治療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般治療包括飲食與營養、精神與心理治療以及去除病因等。患者飲食以高熱量、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易消化食物為宜,要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少食辛辣食物,忌煙酒。由于惡性血液病患者承受的心理壓力特別大,其心理變化直接關系到治療的成敗,因此需要特別予以關注。又由于部分血液病致病原因與電離輻射、化學物質及藥物等有關,所以患者應與其立即脫離,以免造成更大傷害。
對營養性貧血的治療主要是補充造血原料,如葉酸、鐵、維生素B12等。倘若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可應用刺激骨髓造血的藥物。
惡性血液
腫瘤可應用化療、放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也可應用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如果患者體內的某一血液成分過高,可選用專門的設備如血液細胞分離機進行選擇性去除,為了防止血栓性疾病可應用抗凝或溶栓治療。
展望未來,本世紀血液病的診治水平將會有很大突破:人們將應用分子生物學與分子遺傳學技術,從極其微小的分子水平認識血液病的發生與發展,為疾病診斷提供有力的依據;可以應用重組DNA技術,合成既具有廣泛生物學活性、又具有抗腫瘤作用的“生物導彈”制劑進行靶向性治療,應用基因技術對遺傳性血液病致病基因進行“替換”治療,以及研發新的針對惡性血液病的“誘導分化”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