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消栓口服液補氣,活血,通絡。用于中風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小便頻數。
消栓口服液系補陽還五湯的改劑型產品,原處方出自清《醫林改錯》一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十一冊有收載。本品主要是由黃蔑、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芍、紅花、桃仁等七味研制而成,可補氣、活血、通絡。對于治療
中風后半身不遂,口眼蝸斜,語言謄澀,口角流涎,下肢瘓廢,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苔白脈緩等癥均有較好療效。
消栓口服液藥方包含生黃芪、歸尾、川芎、赤芍、地龍、桃仁、紅花。本方為補氣活血劑,凡有氣虛血瘀證均可以此方加減異病同治。臨床報道,治療中風后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的半身不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而致腦血栓形成、瘀血性頭痛、腦震蕩后遺癥頭痛等均取得一定療效。
消栓口服液處方:黃芪600g,當歸60g,赤芍60g,地龍30g,川芎30g,桃仁30g,紅花,30g。以上七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1.5小時,第二、三次分別為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8~1.22(50℃),加乙醇使含醇量為75 %,靜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濃縮藥液至120ml,加蔗糖54g,加熱溶解,放冷,濾過,加苯甲酸鈉0.9g,加水稀釋至300ml,混勻,灌封,滅菌,即得。
本藥補氣活血,通絡化瘀,主治氣虛血瘀引起的中風后遺證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口角流涎,小便頻數,下肢痿廢,苔白脈緩等,以及脈絡阻滯之疑難雜癥。本藥為口服液,每支10毫升,口服1次1~2支,一日2~3次。
消栓口服液鑒別辦法:取本品10ml,加水飽和的正丁醇30ml,振搖提取,分取正丁醇層,蒸干,殘渣加甲醇3ml使溶解,置已處理好的中性氧化鋁柱(100~120目,5g,內徑10~15mm)上,用40%甲醇50ml洗脫,收集洗脫液,置水浴上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芪甲甙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約5分鐘。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胱下顯相同的棕褐
色斑點,紫外光燈(365nm)下,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