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是指因腦血管意外引起的偏癱、口眼歪斜、失語,甚至昏迷為主癥的疾病。臨床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即
腦梗塞和
腦出血。我科采用針灸和運動療法(按摩、功能訓練)對108例腦卒中患者進行綜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08例,住院患者91例,門診患者17例。腦梗塞患者65例,腦出血43例。病程最長2年,最短2天。女57例,男51例。年齡最大81歲,年齡最小40歲。10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癱、口眼歪斜、失語,其中18例患者神智昏迷2~12天不等,伴意識障礙,2例完全性失語。
1.2 治療方法
1.2.1 急性期 在藥物治療同時,開展早期的被動運動———按摩,按摩人員從肢體近端依次至遠端開始按摩,因偏癱早期,脊髓處于休克期,肢體呈軟癱,故手法稍重,時間宜短,并讓患者保持良好的體位,以免造成關節攣縮,盡早行坐立位訓練。
1.2.2 穩定期 首先采用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法治療。取穴:內關、人中、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風池、完骨、天柱、合谷、八邪、肩、臂、丘墟透照海、陽陵泉、血海。治療完畢后做關節的被動運動,如外展、內收、外旋、內旋、屈曲等,每個運動做2次,以上運動連續做完為1組,間隔5min,再做第2組,兩組為1次,每日2次。注意:在無痛范圍內進行。肌肉在2級以下患者,在做完被動運動后在站立床上站立30min,逐日增加時間至每日站立1h,以增加血液循環,改善下肢張力。
1.2.3 恢復期 針刺取穴。頭針:運動區,感覺區。上肢:肩、臂、曲池、外關、后溪、八邪。下肢:血海、梁丘、伏兔、髀關、犢鼻、足三里、陽陵泉、懸鐘、丘墟透照海、申脈、秩邊。背部:大椎、命門、心俞、腎俞、膈俞。患者仰臥位和側臥位隔天交替進行。以上穴位交替選擇使用。言語不利加語言一區,語言二區,舌三針;口眼歪斜加地倉透頰車、下關、迎香。取針后患者做平行杠訓練,以糾正偏癱步態,并在手指肌力訓練器、登山器、訓練階梯上訓練上、下肢肌力,并進行平衡協調的訓練。以上治療10天為1個療程,每療程后休息3天。
1.3 療效標準 痊愈:肌力恢復正常,語言、思維清晰,行走自如。顯效:肌力較前提高三級,失語者語言較清晰,口眼歪斜程度大有好轉。好轉:肌力較前提高二級,失語者能說出簡單語言,思維意識障礙有所緩解,口眼歪斜有好轉。無效:治療前后偏癱、失語和口眼歪斜無恢復或微有好轉,思維意識混亂。
2 結果
2.1 療效結果 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主要是因腦血管意外而引起的偏癱、失語和口眼歪斜一系列癥狀為主癥的一類疾病,主要病因是
高血壓、動脈硬化、血管畸形。資料顯示我國每10萬人口就有兩百多人發生腦卒中,是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的疾病。中醫認為肝腎虧虛,水不涵木,肝陽偏亢,陽化風動,上擾清竅,竅閉神匿,神不導氣,而發此病。我科通過辨證施治,在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綜合應用針刺和運動療法治療此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因運動療法可改變和抑制異常的運動,并促進新的正常的運動通路的出現,增加肌肉血液回流量,防止
肌肉萎縮、關節粘連、韌帶攣縮,促進運動模式的轉變。運動療法和針刺療效聯合使用既增加患肢血氧供應,又激活了神經細胞,使患肢能早日得到康復,所以綜合治療有利于腦卒中的康復。(參考文獻:綜合治療腦卒中108例臨床療效觀察,楊麗霞,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年第2卷第10B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