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觀察腦出血偏癱病人早期康復的療效。方法82例腦出血患者分為兩組,一組常規治療,另一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結果早期康復組肌力明顯提高,療效高于常規治療組。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可以減輕肌肉萎縮,幫助和加速受損功能的恢復,降低致殘率,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腦出血是神經內科常見的一種急癥,雖然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已逐漸下降,但大多數存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失語、偏癱、癡呆等。如不及時治療和護理,致殘率及致殘程度將加大,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早期功能鍛煉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科于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對41例腦出血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科于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對82例腦出血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康復組42例進行康復訓練,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5±5.5)歲。對照組40例進行常規治療,男19例,女21例,年齡40~82歲,平均年齡(49±6.2)歲。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
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檢查確診。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神經內科常規采用脫水、降顱內壓、利尿、止血、營養腦細胞等治療,兩周病情穩定,腦水腫消失后開始肢體功能鍛煉,康復組患者在生命體征相對平穩,未合并感染,壓瘡、水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且病情不再進展,24~48h即開始康復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2.1 心理康復
首先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經濟狀態、文化知識方面做出一個正確客觀綜合評估,根據病人個體性格特點、文化程度、經濟狀況、認知能力進行個體化干預,通過安慰、教育幫助患者學會如何應對疾病、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啟發患者消除消極、悲觀、厭世思想、使其在良好的情緒中積極主動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1.2.2 取舒適臥位
平臥時頭部抬高15°~30°,使患側上肢維持外展、外旋位,肘關節微屈曲,腕略背伸,手呈握毛巾卷狀,大小腿外側墊放枕頭,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膝關節下放置軟枕,使之微屈曲,在足下面放置軟枕保持一定程度的背曲位,側臥多為健側臥位、由于患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微循環不暢,患側肢體受壓易導致缺血壞死。兩膝關節微屈曲,兩者之間放置軟枕、上肢前伸水平位。
1.2.3 被動運動
被動活動上下肢各個關節,每日2~3次、每次5~10遍,從肢體近端關節到遠端關節,從大關節活動,幅度由小漸大,以患者不感到疼痛為宜,肢體訓練時間以外使癱瘓肢體良好肢位擺放。
1.2.4 主動訓練
以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運動,健肢主動運動早期在床上練習翻身、仰臥伸手、抬腳、大小關節屈伸轉動、逐漸加強活動范圍、增加活動次數。
1.2.5 肢體按摩
肢體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2],用中藥復元活血湯(方劑:川烏10g,草烏10g,川芎12g,當歸30g,紅花10g,桑枝30g)煎熬后用湯劑熏洗患側肢體,邊熏洗邊按摩能促進血液循環、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按摩動作要輕柔、緩慢持久均勻而有規律。
1.2.6 ADL能力的訓練
在進行肢體康復訓練的同時要特別注意ADL訓練,盡早使患者恢復自理能力[3],經過耐心引導、幫助、鼓勵和訓練患者,使患者主動參與ADL的訓練達到部分或全部自理。
2 結果
兩組治療后肌力比較
3 討論
腦出血最常見的后遺癥是偏癱,具體表現為一側肢體肌力減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康復治療組在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相對平穩即開始康復訓練,偏癱的肢體多伴有寒凝血瘀阻絡,采用中藥復元活血湯熏洗,加之按摩,主動與被動活動患側肢體,能疏通經絡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神經功能預防
肌肉萎縮,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總之,盡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能使腦出血偏癱患者得到及時規范的治療使患者肌力得到明顯的提高(P<0.01),有效降低了致殘率,改善了患者預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出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中華神經學雜志,1996,29(6):379.
2 王志華,徐孟雅.
中風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訓練及護理.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3,2(3):93-94.
3 黃廣英.
腦卒中早期偏癱人的康復護理.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7):7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