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癥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很多學者認為胰島素抵抗及繼發性高胰島素血癥是引起高脂血癥的病理基礎;而高脂血癥作為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認為是產生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原因 [1] 。中醫對于建立一個完善的規范化、客觀化的辨證體系這一想法由來已久;然而,至今尚罕見從中醫辨癥分型的觀點出發來研究高脂血癥各證型與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并對微觀檢查進行分析綜合的報道。本課題在高脂血癥中醫辨證分型的基礎上,通過對高脂血癥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島素、體重指數及胰島素敏感指數等胰島素抵抗相關指標的檢測與統計,研究胰島素抵抗在原發性高脂血癥中的分布情況,并探討高脂血癥患者胰島素抵抗客觀指標和中醫證型之間的聯系,為中醫辨證分型提供實驗室依據,也為尋找改善高脂血癥患者胰島素敏感性的中醫方、藥提供臨床依據。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 306例高脂血癥患者,全部選自1998年5月~2002年2月期間在江蘇省中醫院住院的原發性高脂血癥病人。其中男180例,女126例,年齡32~79歲,符合《中華心血管雜志》編委會血脂異常防治對策專題組提出的血脂異常防治建議診斷標準 [2] 。在正常飲食情況下,2周內2次檢測。排除
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
痛風,急、慢性肝膽疾病等所致高脂血癥,排除由藥物引起的高脂血癥及純合子型高膽固醇癥患者,排除合并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及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NYHAⅢ~Ⅳ級)及急性
腦血管病的患者。
1.2 測定項目及檢測方法
1.2.1 身高及體重的測量 用標準體重計和身高測量計測量。
1.2.2 血脂測定 血脂測定按照全國血脂異常防治對策專題組的《血脂測定技術及標準化建議》所推薦的程序,采用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的推薦方法:TC測定采用CHOD-PAP法,TG、LDL-C和HDL-C測定采用GPO-PAP法,ApoA 1 和ApoB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
1.2.3 高脂血癥中醫辨證分型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提出的診斷分型標準 [3] 。
1.2.4 胰島素敏感性測定 血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胰島素用放免法測定,胰島素敏感指數的計算采用李光偉等提出的ISI=1/(FBG×FINS) [4] ,由于非正態分布故取其自然對數進行數據分析。
1.2.5 統計方法 多組比較采用F檢驗,變量間相關的顯著性使用統計軟件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所有統計均使用SAS6.12統計軟件完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比較 (1)各組間在年齡和性別構成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2)體重指數及血脂基礎水平見表1:除痰濁阻遏組和氣滯血瘀組的TG水平顯著高于其余各組(P<0.01)外,各組在血脂基礎指標上差異無顯著性。
表1 各證型組一般情況比較證型組別
2.2 胰島素敏感性比較 見表2。各組間的空腹血糖水平差異未見顯著性差異,但痰濁阻遏和氣滯血瘀組的空腹胰島素水平顯著高于脾
腎陽虛組、肝
腎陰虛組及陰虛陽亢組,而胰島素敏感指數則低于這三組。(P<0.01或P<0.05)
表2 各組間胰島素敏感性比較 (ˉx±s)
2.3 中醫辨證分型與胰島素敏感性的關系 見表3。由于痰濁阻遏組與氣滯血瘀組和脾腎陽虛組與肝腎陰虛阻在很多方面保持了一致性,故人為將它們分別定為實證組(1)和虛證組(0),并用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證型與ISI、ApoA 1 /ApoB、BMI的相關性,發現證型與ISI呈顯著的負相關。而與ApoA 1 /ApoB及BMI則無顯著相關性。至于陰虛陽亢組,則在很多指標上介于虛證組和實證組之間。
表3 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
高血壓和胰島素抵抗的密切相關性已為臨床實踐和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血脂代謝紊亂常伴有高血壓、
冠心病、糖耐量異常、高胰島素血癥、肥胖,即X綜合征,而胰島素抵抗及其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癥作為其共同發病基礎 [5] ,已 成為一種獨立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6~8] ,與高脂血癥的發生、發展、預后及治療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9] 。近年來有關胰島素抵抗的發病機制、檢測方法、中西醫對胰島素抵抗的臨床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展,特別是IR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和IR的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明顯,這些研究進展為中醫藥進一步深入研究IR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按中醫辨證分型的標準分為5型后,結果顯示高脂血癥各證型胰島素敏感性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將絕對值最大的痰濁阻遏組的ISI定為1,則排列順序為:痰濁阻遏(1)>氣滯血瘀(0.973)>陰虛陽亢(0.931)>脾腎陽虛(0.914)>肝腎陰虛(0.896)。通過選擇有意義的變量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高脂血癥患者胰島素敏感性仍與中醫辨證分型的實證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P=0.0007)。表明高脂血癥的胰島素敏感性和中醫辨證分型有一定的相關性,故胰島素敏感性可能是高脂血癥中醫辨證分型的病理基礎之一,胰島素抵抗相關指標可以考慮作為高脂血癥中醫辨證分型的客觀化標準之一。(參考來源:高脂血癥中醫辨證分型與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研究,陳江寧,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年第2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