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癥(Hyperlipidemia)指血中致粥樣硬化(AS)的脂質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u)L—C)、三酰甘油(TG)、載脂蛋白B(Apo—B)和(或)脂蛋白(a)[Lp(a)]增高,而抗AS的脂質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或)載脂蛋白A(Apo—A)降低。對此,現傾向于稱之為血脂異常? 。高脂血癥與動脈粥樣硬化(AS)密切相關,是引起
心腦血管病變的重要原因之一。降脂治療(近來傾向于稱調脂治療)可減輕或避免AS的發生,從而降低冠心病和
腦卒中的發病率。目前雖多種西藥有降脂作用,但長期應用多有不良反應。中醫藥治療高脂血癥近年來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進展。
1 中醫對高脂血癥的認識中醫雖無血脂的病名,但是在<內經>中就明確提出了“膏”、“脂”的概念,如(靈樞·五癃津液~JI1):“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0”<靈樞·衛氣裊常>:“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張景岳曾說:“津液和合為膏者,以填補骨空之中,則為腦為髓,為精為血。”闡述了脂膏來源于津液,是人體的基本物質之一。而《靈樞·血絡論>說: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 血滑,刺之則射,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其中“其血黑以濁”形象地說明了氣血滓液代謝失調,以致痰瘀膠結于血脈中的狀況,與現代高脂血癥、高粘血癥的概念非常相近。
2 高脂血癥的病因病機2.1 脾失健運與高脂血癥發病的關系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津液輸布的樞紐。膏脂的生成與轉化皆有賴于脾的健運。若脾胃虛弱,則脾不健運,飲食不歸正化,水谷精微失于輸布,易致膏脂輸化障礙而成高脂血癥。王綿之教授認為:脾虛氣弱,失其“游溢精氣”和“散精”之職,非但氣血生化紊亂,膏脂轉運、輸布亦不利,滯留營中,形成高脂血癥L2]。劉氏強調:高脂血癥的發病,脾胃失調是首要因素 J。曾氏認為高脂血癥為脾失健運,中焦氣機失調,痰濕內生流注經脈,滲入血中所致L4J。
因脂膏的生成與轉化無不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故脾失健運是高脂血癥發病的重要病機。
2.2
腎虛與高脂血癥發病的關系腎為先天之本,腎主水,主津液,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津液代謝的作用。腎虛則津液代謝失調,痰濕內生,凝聚為脂。中醫認為人年逾四十,腎氣逐漸虛衰,故臨床上常見中年后出現高脂血癥,并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加。廖氏認為腎的氣化主宰著整個身體的代謝,故腎虛易生痰濁:肝腎同源,水不涵木,則致陽亢。因此本為肝腎兩虛,標為痰濕或陽亢 5。趙氏認為高脂血癥的發生與“腎虛”關系密切,腎虛證多為下丘腦一垂體一多個靶腺系統功能紊亂,可直接或間接影響血脂內環境動態平衡;老年患者隨著各臟器功能的減弱,性激素水平下降,性激素代謝失衡可導致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脂升高,導致動脈粥樣硬化_6 J。
張愍等從遺傳學角度探討高脂血癥的形成,認為高脂血癥有家族史,有先天遺傳因素,而腎精與遺傳有直接關系,也說明腎與高脂血癥有關 。
2.3 肝失疏泄與高脂血癥發病的關系龔一萍認為肝主疏泄,氣行則津行,氣滯則濕阻。
肝失疏泄,氣機的運行失常,臟腑功能受害,必然出現精血津液的一系列變化,精血津液的病理改變又使氣機的運行更加難以恢復正常,氣機不利,氣滯則血瘀、氣滯則水停,精液與血液運行失常,留而為痰為瘀。
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肝脾失調導致陰陽氣血失和,痰濁叢生,久則痰瘀互阻,阻滯血脈_8_ 8。陳如桂認為高脂血癥患者均有肝氣不利、肝氣疏泄無權,為氣機不暢痰濕內蘊或瘀血阻滯所致_9_。韋氏認為肝脾失調是本病的病理基礎,痰濁血瘀是病變之標【10 J。
2.4 痰瘀與高脂血癥發病的關系高脂血癥以臟腑功能失調為本,痰濁瘀血為標,痰瘀是肝脾腎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是高脂血癥的病理基礎。魏氏認為血脂增高和脂蛋白的異常與中醫學的“痰”有關,而血脂和脂蛋白的異常又常并發血液流變學的異常。痰瘀同病是引起高脂血癥的重要因素_1 。黨氏認為脂質代謝紊亂,過氧化脂質對血管內皮的損傷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其病理與中醫學的痰濁、瘀血密切相關。并認為痰瘀同源互相依存,痰能致瘀、瘀能生痰,痰濁瘀血在脈道中互相搏結,日久凝結于脈道壁上,使脈道損害,血流瘀阻,而產生相應的病ja~[12]。
2.5 飲食習慣與高脂血癥發病的關系當代中醫亦重視外因在高脂血癥發病中的作用,認為過食肥甘厚味是導致高脂血癥的主要病因之一。
梁氏認為高脂血癥是由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運化失職,水谷肥甘之物不能化生氣血,生痰生濕而成【13 J。李氏認為本病重點不在虛,而在過食肥甘厚味、精神緊張、體力活動減少,致脾胃負擔過重所4l。
總之,高脂血癥的發生主要責之于肝、脾、腎三臟,其本為肝脾腎三臟的虛弱,其標為痰濁、瘀血內生,誘因為飲食不節、起居失常、情緒失暢等。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歸納整理9o年代以來中醫藥防治高脂血癥的65篇文章,把其病因病機概括為:痰濁凝聚注入血脈是高脂血癥的關鍵病機;脾虛失運、腎精虧虛是導致痰瘀形成高脂血癥的內在病因;嗜食肥甘、膏梁厚味是化生痰濁促成高脂血癥的外因條件;痰瘀互結沉積血府、脈道失柔是高脂血癥發展為心腦血管疾患和機體衰老的必然轉歸[1 5l。
3 高脂血癥證型的分布和實質3.1 高脂血癥證型的分布傅亞龍等研究了67例高脂血癥患者,其臨床表現在排除并發癥的表現后可分為脾虛、腎虛、痰濕、瘀血4類。可以看出本病的臨床分型以脾腎兩虛、痰瘀互阻型最為多見,占34.3% ,而脾虛痰濕者占16.4% ,
腎氣虛者占17.5% ,痰瘀互阻者占16.7% ,氣虛血瘀者占14.9% 。充分說明高脂血癥是本虛標實的病變,而以標本兼病最為多見【16 J。
3.2 高脂血癥證型的實質莊德成等對320例高脂血癥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并與血脂各脂質成分進行對照分析,探討其相關性。結果:脾
腎陽虛證HDL—C表現為單相降低;痰濁阻遏證表現為TC、TG雙相升高;肝
腎陰虛證、陰虛陽亢證、氣滯絡瘀證表現為TG單相升高,TC在正常或臨界水平。結果顯示:高脂血癥脂質成分與中醫證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提示血脂脂質成分可以考慮作為中醫辨證分型客觀化的現代檢測指標群之一【”J。朱學云等對320例高脂血癥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并與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對照分析,探討其相關性。結果:血漿粘度(PV)超過正常范圍幅度,但脾腎陽虛證組低于其他4組,有顯著性差異(P <0.01);還原粘度(RV):痰濁阻遏證最低,脾腎陽虛證組最高,分別與其他3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 <0.01);紅細胞剛性指數( ):痰濁阻遏證低于其他4組,氣滯絡瘀證組高于其他4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表明高脂血癥辨證分型與血液流變學部分指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結論:血液流變學可以考慮作為中醫辨證分型客觀化的現代檢測指標群之一[1 8l。
4 辨證論治的臨床研究任氏依臨床所見將HLP分為陰虛型用當歸、麥冬、北沙參、葛根、生山楂、丹參、杞子、首烏;火旺型用黃連、黃芩、黃柏、知母、丹皮、生山楂、生地;陽虛型用附片、肉桂、山藥、山萸肉、熟地、生山楂、葛根、炙黃芪、炙甘草;血瘀型用當歸、川芎、丹參、葛根、生山楂、赤芍、丹皮、水蛭、紅花;濕阻型用苡仁、茯苓、滑石、車前子、澤瀉、生山楂、丹參、葛根【19 J。李氏治療HLP辨證分4型,痰濁(濕)內蘊型,胃苓湯化裁;氣滯血瘀型,血府逐瘀湯加減;肝腎陰虛,用左歸丸加減;脾腎陽虛型用濟生腎氣丸加減【20J。周氏將HLP辨證分為痰郁痹阻型用半夏、膽南星、昆布、僵蠶、括蔞皮、生山楂、丹參、虎杖等;肝腎虧虛型用制首烏、枸杞子、制黃精、桑寄生、澤瀉、銀花、決明子、荷葉等 。王氏將HLP辨證分3型,肝腎虧虛型,方用:制首烏、黃精、枸杞子各l2 g,桑寄生、澤瀉、旱蓮草各15 g加減。脾虛失運型,方用:黨參、白術、茯苓、山藥各10 g,陳皮6 g,綿茵陳20 g,生山楂15 g加減。痰瘀阻滯型,方用:蒼術、法半夏、茯苓各10 g,陳皮6 g,柴胡15 g,丹參20 g,生蒲黃9 g,生山楂15 g加減【 。王氏將HLP辨證分4型,腎陰虛證,左歸飲加減;腎阻虛證;右歸飲加減,脾虛濕困證,平胃散加減;氣虛血瘀證,八珍湯加減【23 J。尹氏將HLP辨證分4型,肝腎兩虛型,選用何首烏2o g,枸杞、仙靈脾各12 g,黃精、草決明各15 g,桑寄生、靈芝、槐米各10 g;氣虛夾瘀型選用黃芪30 g,靈芝12 g,黨參、水蛭、生蒲黃各10 g,三七粉3 g(沖服);痰濁型選用法夏、陳皮、郁金各10 g,澤瀉、茯苓各15 g,全蝎5 g,白礬3 g;郁熱型選用柴胡、菊花各12 g,大黃,山梔各10 g,生山楂、丹參各12g,草決明20 g【 。以上諸家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5 調脂方療效的評價5.1 調脂作用常選用指標有TC、TG、LDL—C、HDL—C、Apo—A、Apo~B、Lp(a)、動脈硬化指數( )、ApoA—I/ApoB等。鐘毅等通過觀察證實益壽調脂片(生黃芪、丹參、枸杞、首烏、大蒜等組成)對高脂血癥患者及實驗性高脂血癥大鼠能顯著降低血清TC、TG、AI、Apo— B、LP(a)和升高HDL、Apo—A。孫立等觀察益壽調脂片與舒降之的療效比較,結果顯示益壽調脂片對降TC、TG、LDL—C、AI療效顯著,并能顯著降低TC/LDL—C 比值。其中,降TC、LDL—C、AI、TC/LDL—C的療效與舒降之無明顯差異;而降TG的療效明顯優于舒降之。益壽調脂片對HDL—C對及Apo的療效均不理想。本實驗表明益壽調脂片是一種能降低原發性高脂血癥血清TC、LDL—C、TG及AI和TC/LDL—C 比值的較為理想的藥物,并為臨床應用安全有效、價廉的國產血脂調節劑提供依據【26 J。汪成等應用滋補肝腎藥濟陰丸(由生地、北沙參、麥冬、當歸身、枸杞、女貞子、山楂、神曲、茯苓、陳皮、川楝子組成)采用隨機對照試驗觀察310例高脂血癥病人,并與多烯康對比研究,結果表明:濟陰丸能顯著降低TC、TG、LDL—C、Apo一100B、LP(a)水平,升高HDL— C、Apo A I水平,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優勢(P <0.05~0.01)。濟陰丸可明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指數AI,對提高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有一定影響【27 J。
5.2 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作用鐘毅等觀察60例原發性高脂血癥患者,發現益壽調脂片除具有調脂、抗自由基的作用外,對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有顯著改善,具有降粘、降纖、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解除紅細胞聚集、改善血液流變性、紅細胞變形性和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28 J。
梁氏用活血化痰降粘湯治療高血粘綜合征56例.發現該方能使全血粘度、血球壓積明顯下降。改善長期高脂飲食造成的血液高粘度狀態,降低紅細胞聚集性,使血粘度恢復正常。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纖維蛋白的溶解而降血粘,能阻止凝血酶對纖維蛋白原的作用,防止血凝,還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環的作用【29J。
5.3 清除自由基、升高脂類代謝酶的作用劉彥珠等觀察34例原發性高脂血癥患者服用健脾消痰化瘀中藥(由人參、茯苓、熟軍、水蛭等組成)后,與33例對照組(服用諾衡,每日2次,每次600mg)比較,血漿ox1.DL(氧化型U)L)明顯減少,故健脾消痰化瘀法能阻止LDL的體內氧化,從而保護內皮免遭損傷,并減少巨噬細胞的粘附及對平滑肌細胞刺激。同時可明顯減少血清LPO 含量、增加血清SOD的活力,故能保護動脈內膜免遭自由基損傷【30J。
胡曉靈等用具有利濕降濁、活血化瘀、補脾益腎作用的中藥復方降脂散治療中老年高脂血癥伴有自由基代謝異常的病人39例,結果發現該藥能夠調整血脂水平,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0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水平,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對于預防衰老、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有積極的作用【3l_。曾益宏等為明確理脾化痰降脂片(由太子參、法半夏、白術、茯苓、草決明、萊菔子、綠茶、丹參等中藥組成)的調脂作用機理,通過臨床觀察和檢測患者治療前后脂蛋白脂酶(u)L)、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LCAT)的活性。
結果:理脾化痰降脂片可顯著地升高u)L、LCAT的活性,而u,L和LCAT是血漿脂蛋白代謝中的兩個關鍵酶,提示升高脂類代謝酶的活性可能是理脾化痰降脂片調脂的作用機理之一【32 J。
5.4 對伴有高脂血癥的冠心病患者的作用張鐵忠等觀察中藥復方通脈降脂口服液(黃芪、首烏、川芎、丹參等)降低血脂、減輕自由基損傷、調整前列腺素代謝、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臨床觀察結果:治療組患者心絞痛的總有效率為87.80% ,心電圖總有效率為50.00% ,血清TC、TG、Apo—B、MDA、血栓素B2(TXB2),TXB2/6一keto—PGFl (6一酮一前列腺素F 。)均較服藥前明顯降低(P <0.001),而血清HDL—C、Apo AI、全血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 —Px)及Apo At/Am B 比值明顯升高(P <0.05~ 0.001)。結論:通脈降脂口服液可有效地降低血脂、阻止動脈粥樣硬化、治療冠心病,從而為臨床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提供有效的復方中藥制劑_3 3l。李錫東等用降脂抗凝膠囊治療100例高脂血癥患者,結果發現該藥除能降低TC和TG與升高HDL外,對心率、心排血量、血管彈性、微循環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對改善心血管功能,預防心血管病的急性發作起到了積極作用【34J。
6 中西結合療法治療高脂血癥伍新林等將86例原發性高脂血癥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5O例以降脂湯(桃仁、丹皮、赤芍、紅花、當歸、澤瀉、益母草、丹參、山楂、首烏、黃芪、水蛭)加辛伐他汀治療。對照組36例單用辛伐他汀治療;8周后進行兩組患者的療效和空腹血脂、血液粘稠度相關指標的比較。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和顯效率分別為90.00%和6o.00%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9.44%和36.11%(P<0.01);且治療組在降低血粘5項指標(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血漿比粘度、紅細胞比積)方面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0 。李金德等觀察了多烯康膠丸與自擬降脂湯(丹參、葛根、首烏、澤瀉、決明子、大黃、柴胡、五靈脂、水蛭、山楂、麥芽)聯合治療原發性高脂血癥的療效,并與單用多烯康膠丸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1.90% ,對照組總有效率70.96% ,P <0.05;治療組給藥前后TC、TG 自身對照P <0.01,對照組治療前后僅TG 對照P < 0.05,各組治療前后HDL—C對照均P>0.05。提示多烯康膠丸與降脂湯有協同作用,有較多的調整脂類代謝紊亂作用 J。吳宏等將確診后的150例高脂血癥患者分為調脂飲組(中藥組,中藥由黃芪、水蛭、柴胡、山楂、川芎等組成)、吉非羅齊組(西藥組)、調脂飲加吉非羅齊治療組(中西醫結合組),每組各5O例,分別作治療前后自身對照,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及總療效比較。結果,3組治療前后均有顯著性差異(P <0.O1),對高TC療效中西醫結合組高于其它兩組(P <0.O1),而中藥組與西藥組無顯著性差異(P < 0.01),對低HDL—C 療效3組無明顯差異(-P > 0.05),對高LDL—C療效,中西醫結合組優于其它兩組(P <0.01),中藥組與西藥組間無顯著差異(P > 0.05)。
總療效比較中西醫結合組顯著高于其它兩組(P <0.01),另兩組間則無顯著性差異(P > 0.05)。結論:調脂飲及其中西醫結合療法對高脂血癥有較滿意療效,說明中藥治療高脂血癥有巨大潛力_37]。
7 單昧中藥的調脂作用研究7.1 調脂中藥藥效的研究經過近20多年的研究,發現有降脂作用的中草藥有8O多種,歸納起來其中祛痰泄濁降脂首選茵陳、澤瀉、石菖蒲、桔梗;活血化瘀降脂以桃仁、赤芍、田七、丹參、水蛭為良;補益肝腎清源降脂以黨參、白術、何首烏、枸杞、決明子最佳。綜述從療效看,降血脂作用主要表現在降低膽固醇,有降甘油三脂作用的中藥相對少一些。
7.1.1 降膽固醇為主的中藥這類中藥有:蒲黃、澤瀉、人參、刺五加葉、靈芝、當歸、川芎、山楂、沙棘、荷葉、薤白、大豆、陳皮、半夏、懷牛膝、柴胡、漏蘆等。 ‘7.1.2 降甘油三酯為主的中藥這類中藥有:
黃連、黃芩、刺五加葉、甘草等。
7.1.3 降膽固醇、甘油三酯的中藥 這類中藥有:大黃、何首烏、絞股藍、銀杏葉、女貞子、三七、枸杞、蟲草、桑寄生、葛根、水蛭、茶葉、大蒜、姜黃、虎杖、決明子、馬齒莧、熊膽、月見草等。
7.1.4 升高HDL—C、Apo—A I的中藥大黃、虎杖、蒲黃、絞股藍、人參、刺五加葉、枸杞、蟲草、葛根、黃芩甙元、柴胡皂甙、茶葉多糖、海帶、昆布、山楂、大蒜、澤瀉、馬齒莧、熊膽、柳茶、月見草等。
7.2 調脂中藥的機理研究中藥降脂的機理研究尚未深入,其降脂作用比較復雜,往往是通過多成分、多途徑而起綜合作用,其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① 減少外源性脂質的吸收;② 減少內源性脂質的合成;③ 促進脂質的轉運和排泄;④調節脂質代謝。
7.3 單味中藥的臨床實驗鄧氏用銀杏葉治療高脂血癥,發現其對TC和TG均有降低作用。鄭氏等用肝脂平沖劑(主要成分為絞股藍)治療高脂血癥290例,治療后Apo—A升高而Apo—B、Tc、TG均降低(P < 0.01)【弼J。曾氏用萊菔子治療老年性高脂血癥38例,結果TC和TG值平均下降38% 和50%l 。王氏用枸杞子治療老年性高脂血癥128例,中醫辨證屬腎陰虛、肝陽上亢型,3個月后血中TC、TG、LDL—C值明顯下降(P <0.01)l 。黃氏用松花粉(每片500 mg),每次6片,每天2次,連服4個月,治療高脂血癥32例,結果痊愈8例,有效20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87.5%[41 J。
王氏等對27例高脂血癥患者,用生蒲黃30 g研末,每日分3次溫開水服,連用2個月為1療程,結果顯效22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8% 。蒲黃對TC、TG、p一脂蛋白都有明顯降低作用,還可升高HDL—cE42]
。佟銘用月見草油膠囊治療高脂血癥患者100例,總有效率TG 49% ,TC、p一脂蛋白均為62% .HDL — C 59% [43 3。 方氏用萆解粉沖服治療高TC 36例,治療后60 d,平均下降2.80 mmol/L,治療前后有顯著性差異(P <0.01)。高TG 56例,治療后平均下降1.61 mmol/L,治療前后有顯著性差異(P < 0.001),且萆解降血脂作用持久,不易復發[川。
8 針灸對高脂血癥的治療針灸可以調整機體脂質代謝過程中多種酶的功能,增強其活性,使血脂被更快地轉化、利用,并促進腸肝循環,使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及類固醇激素.從而降低血脂含量。毛喜榮等指出:針刺調整脂代謝紊亂可能是增加脂蛋白酶中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ICAT)的活性所致l45 J。梁鳳應觀察了針灸配合JIl芎嗪治療老年人高脂血癥及高粘血癥60例,并與單純用JIl芎嗪治療的60例作對比。結果針灸配合藥物治療組的TC、TG、LDL—C、高切粘度、低切粘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治療前后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 <0.01),而單純用藥物組只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對比療效有顯著性差異(P <0.01)。
說明針灸配合藥物治療比單純用藥物治療療效顯著l 。吳中朝等艾灸神闕、雙側足三里穴,觀察其對老年人血液中Apo的影響,結果Apo A—I含量有大幅度上升,前后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 <0.01),灸后Apo A—I/AP0 B~100的比值也有大幅度提高。有顯著性差異(P <0.05),說明艾灸在調整脂質代謝、減緩血脂的異常升高等,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l 。
9 基礎實驗的研究訾曉梅等研究了調脂新(由黃芩、首烏、澤瀉等組成)對高脂血癥大鼠一氧化氮(NO)/內皮素(ET)、6一keto—PGF1 /TXB2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發現調脂新對正常及高脂大鼠血清NO水平有一定升高,明顯降低ET一1水平,大劑量能顯著升高6一keto~PGF1 含量,有利于維持6一keto—PGF1 /TXB2平衡;可降低全血比粘度、全血還原比粘度、血漿比粘度,降低紅細胞聚集指數、壓積,縮短紅細胞電泳時間,并能降低纖維蛋白原含量,對ADP誘導的正常大鼠血小板聚集,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認為調脂新改善高脂大鼠血液流變學異常、恢復NO/ET、6一keto—PGF1 /TXB2平衡,可能是其抗動粥作用的機制之一L鍋J。段江燕等研究了首烏復方(由首烏、澤瀉等組成)對高血脂兔紅細胞膜Ca2 ,Mg2 一ATPase活性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高脂飼料能顯著地引起兔血漿中總膽固醇積累;也使兔血紅細胞膜Ca2 ,M 一ATPase的基礎活性降低近20% ;而依賴鈣調素(CaM)激活的Ca2 ,M 一ATPase的活性則是正常兔的144% 。首烏方不但能有效地阻止血液中膽固醇的積累;而且還能使ca2 ,Mg 一ATPase的基礎活性基本恢復正常水平【49 J。梁日欣等觀察了血府逐瘀湯中藥對川芎和赤芍合用及川芎、赤芍單用對高脂血癥大鼠降脂、抗氧化及對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兩藥合用及單用均明顯降低血清TC、TG 和LDL。對HDL沒有影響。提示在降脂作用方面,兩藥沒有協同作用。川芎、赤芍分別單用,對MDA活性及NO的釋放均沒有影響,但合用血清MDA活性降低,NO釋放增加,與高脂模型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結果提示:兩藥在抗氧化及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方面,產生協同作用【50J。
10 對高脂血癥治療的現狀和展望1O.1 中藥治療高脂血癥不足① 臨床實驗不規范,納入標準、排除標準、療效判定標準、對照組的設立和選擇方面不夠嚴密。觀察指標少,很多實驗僅觀察了TC和TG。沒有把HDL—C、LDL—C、Apo—A、Apo—B作為觀察指標,更沒有觀察SOD、MDA 以及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了結論的可靠性。② 樣本量小,觀察時間短,缺乏長時間追蹤觀察。以致無法評價中藥調脂治療對AS的干預以及在降低心肌梗塞、腦梗塞發病率、病死率方面的作用。③ 辨證分型極不統一, 證候實質的研究剛開始,目前沒有大的突破,中西醫在高脂血癥的研究上尚沒有真正的、有效的結合。
10.2 中藥治療高脂血癥的優勢 中藥對高脂血癥具有可靠的療效,價格便宜,副作用較少,在治療高脂血癥方面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