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壓患者常合并有高脂血癥。對這類病人選擇抗高血壓藥物時,不僅要考慮降壓療效,還要注意對脂質代謝的影響。吲噠帕胺是一種兼有血管擴張作用的新型利尿劑,已廣泛用于治療高血壓,但其對脂代謝影響的研究國內報告甚少。為此,筆者觀察比較了吲噠帕胺和卡托普利治療老年高血壓合并血脂異常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根據WHO高血壓診斷標準和我國血脂異常防治建議標準[1]選擇高血壓Ⅰ、Ⅱ級合并高脂血癥的老年患者,并排除下列病例:(1)繼發性高血壓;(2)6個月內曾患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嚴重創傷或重大手術;(3)
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腎病綜合征及肝、腎功能不全患者;(4)β受體阻滯劑及噻嗪類利尿劑等影響血脂代謝的藥物或2周內曾使用調節血脂藥者。入選病例共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8±7.5)歲。隨機分為2組,吲噠帕胺組27例,男15例,女12例;卡托普利組26例,男13例,女1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吸煙比例、合并冠心病比例、基礎血壓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
1.2 用藥方法 吲噠帕胺組服用吲噠帕胺(天津太平洋藥業公司生產,商品名壽比山)2.5mg,每日1次,2周后血壓下降未達有效標準則增量至每日5mg,分2次服;卡托普利組口服卡托普利,每日37.5mg,分3次服,2周后未達到有效標準則增量至每日75mg,分3次服,療程均為12周。
1.3 觀察指標 服藥前、服藥后第1、2、4、8、12周末測量右臂坐位血壓,每次測量間隔2min,每次測3遍,取2次(6遍)讀數的均值,同時記錄心率和心律。治療前、治療后測定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尿酸、血糖及電解質以及空腹血脂(包括TC、TG、HDL-C、LDL-C)和心電圖。每次隨訪詳細了解并記錄患者的不適主訴。
1.4 療效判定標準 按衛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1)顯效:舒張壓(DBP)下降10mmHg(1mmHg=0.133kPa)并降至正;蛳陆20mmHg以上;(2)有效:DBP下降雖未達到10mmHg,但下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3)無效:未達到上述水平者。
1.5 統計學方法 各計量指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自身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非配對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降壓療效比較 兩組藥物抗高血壓治療總有效率相似,經χ2檢驗,差異無顯著性(χ2=0.18,P>0.05)。
2.2 治療后血脂的變化 兩組治療前、后自身比較及兩組組間比較,治療前和治療后各指標均差異無顯著性(P均>0.05)。
2.3 不良反應 吲噠帕胺組服藥4周后1例出現ALT升高,3例血尿酸升高,2例出現輕度低血鉀;卡托普利組服藥4周后1例出現血肌酐升高,2例血鉀輕度升高,對癥處理后即緩解,均未終止用藥。12周末復查除1例升高的血尿酸仍偏高外,其余均恢復至正常范圍。吲噠帕胺組3例出現乏力、納差等不適,繼續用藥都自行緩解;卡托普利組有5例出現咳嗽、乏力等不適,繼續用藥有2例緩解?傮w上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相當。
3 討論
在
高血壓病的治療過程中,多種藥物可影響血脂代謝,導致血脂紊亂,甚至減低降壓治療的效果,故應謹慎選擇抗高血壓藥物,對合并血脂異常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尤應如此。研究證明:β-受體阻滯劑常引起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HDL-C下降,總膽固醇不受影響;大劑量的噻嗪類利尿劑治療使總膽固醇升高4%,LDL-C升高10%,VLDL-C和HDL-C影響較小,低劑量的噻嗪類利尿劑長期治療雖對脂代謝有輕微影響,但沒有證據顯示增加了危險性[2],鈣拮抗劑對血脂代謝的影響是中性的;ACE可抑制血管緊張素Ⅰ向血管緊張素Ⅱ的轉換,使得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減少,故對血脂代謝無不良影響,是中性的或有益的;目前只有α1-受體阻滯劑是唯一肯定的能改善血脂代謝的抗高血壓藥物,可降低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同時升高HDL-C。但由于后者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被認為不適合用于治療老年高血壓病。
本組觀察比較了吲噠帕胺和卡托普利治療老年高血壓合并血脂異常的臨床療效,證實吲噠帕胺不但具有與卡托普利相當的降壓效果,還具有不影響血脂代謝的臨床特點,而且副作用輕微,降壓作用緩和,所以對防治老年性高血壓所致的動脈粥樣硬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價廉,值得推薦用于臨床治療老年高血壓合并脂代謝障礙的患者。
【參考文獻】
1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血脂異常防治對策專家組.血脂異常防治建議.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169-175.
2 金有豫.藥理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7(5):228.
3 韓義明,曹輝.吲噠帕胺、洛丁新對高血壓患者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的影響.河南醫科大學學報,2001,36(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