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治療近年來在射頻消融上有了長足發展,某些心律失常如室上速、室速及房顫可以得到根治,但手術技術含量高、費用多,臨床應用受到限制,故心律失常治療仍主要是以藥物為主,而化學藥物其不良反應明顯限制了臨床應用。本文就中成藥
參松養心膠囊與臨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藥胺碘酮進行臨床對比分析,觀察其抗心律失常的療效及安全性。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以來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心律失常患者280例,其中男152例,女128例。年齡28~84(51.1±10.4)歲。其中
冠心病110例,
高血壓病54例,肺源性心臟病25例,
風濕性心臟病8例,心肌病6例,甲狀腺功能亢進9例,先天性心臟病3例,原因不明65例。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40例,兩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療基礎病和去除誘發因素基礎上進行服藥。觀察組給予參松養心膠囊4粒/次,3次/d,1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給予胺碘酮0.2 g/次,3次/d連服1周改為0.2 g/次, 2次/d連服1周改為0.2 g/ d維持共服1個月。觀察治療后兩組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及房顫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心電圖或24 h動態心電圖的變化及對肝腎功能的影響。
1.3 療效判定標準[1] 臨床癥狀療效判斷標準:顯效:胸悶、心悸、頭暈等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大部分緩解或消失;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加重。24 h動態心電圖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治療后早搏次數較治療前減少>90%;有效:早搏次數減少≥50%;無效:早搏次數減少<50%。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室上性早搏總有效率分別為72.5%、80%,治療室性早搏總有效率分別為78.3%、83.3%,兩組間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房顫總有效率分別為37.5%、72.5%,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參松養心膠囊有7例出現輕度惡心、上腹不適癥狀外,無其他不良反應。對照組中約35%的患者出現心動過緩,心率低于55次/min,經減量或停藥后心率恢復正常;9例在竇緩基礎上合并不同程度房室傳導阻滯,2例出現視物模糊。近期未發現肺纖維化及甲狀腺功能異常,兩組均未發現藥物對肝腎功能的影響。
3 討論
目前,臨床抗心律失常藥物多為化學藥物(如普羅帕酮、胺碘酮等),其不良反應(尤其是致心律失常及對心肌,心肌傳導系統的抑制作用等)明顯限制了臨床應用[2]。這一點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療時尤為明顯[3]。同時抗心律失常藥物對心臟的抑制作用常使心率明顯減慢,這使得許多原本心率較慢同時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治療時較為棘手。參松養心膠囊是中藥制劑,由人參、麥冬、五味子、黃連、甘松、山萸肉、桑寄生組成,其中甘松的主要成分纈草酮,與心肌細胞膜上離子通道中的特異蛋白相結合,抑制鈉離子的內流,促進鉀離子的外流,降低心肌細胞的自律性;并能延長心房肌、心室肌及傳導系統的動作電位時間,打斷折返激動,治療心律失常。研究證明了參松養心膠囊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是通過對心肌細胞鈣、鈉、鉀等多種離子通道的影響來實現的[4]。人參具有強心,調整血壓,提高心率作用。臨床上可用于室性早搏等多種心律失常的治療,此外還能改善微循環,增強心肌收縮力。我們觀察了參松養心膠囊與臨床常用藥胺碘酮對頻發室上性、室性及房顫的治療效果,結果發現,在治療室上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的療效中,胺碘酮組有效率高于參松養心膠囊組,但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胺碘酮治療房顫的療效明顯優于參松養心膠囊。我們在臨床觀察中發現,參松養心膠囊對一些器質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能有效緩解癥狀,這可能和參松養心膠囊能改善冠脈循環,提高心輸出量,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有關。因此我們認為,對于頻發室上性及室性早搏,特別是對功能性早搏及器質性心臟病心率偏慢者應首選參松養心膠囊,盡管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弱于胺碘酮,但其療效肯定、作用溫和、不良反應少,可長期使用。而對較頑固室性心律失常及房顫則應選用胺碘酮,但應控制其劑量及療程,且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參考文獻:參松養心膠囊與胺碘酮治療心律失常療效比較,倪志軍,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9年第7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