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項大規模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每日攝入復合維生素補充劑能顯著降低男性總體癌癥發生風險,但對特定部位癌癥和癌癥死亡風險無顯著影響。上述研究結果為中國這一肝癌大國的肝癌預防帶來了新希望,維生素E的癌癥預防功效是真的可信嗎?
維生素E被寄予預防
癌癥的厚望,與其生物學特性密不可分。作為一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E存在8種形式(α/β/γ/δ生育酚和α/β/γ/δ生育三烯酚),每種形式的生物學特性略有不同,但均具有抗氧化作用。早在1992年就有中國學者在《癌癥》雜志上發表了題為《維生素E的防癌抗癌作用》的綜述,將維生素E的癌癥預防作用歸納為以下幾方面:①抑制癌細胞分裂增殖;②誘導癌細胞向正常細胞“逆轉”分化;③提高機體免疫力;④清除自由基等致癌因子,保護正常細胞,預防癌癥發生。上海市
腫瘤研究所新近發表的論文也指出,維生素E已被大量研究證實具有防止DNA損傷,增強DNA修復功能,阻止脂質過氧化,抑制致癌物活性,以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然而,維生素E并非完美無缺,過大劑量攝入維生素E反而可能干擾氧化反應的產生,從而抵消其有利作用(如正常的免疫反應和癌前細胞的凋亡誘導),同時產生藥理毒性。正如意大利學者在F1000(Faculty of 1000)網站上對VITAL隊列研究結果(補充維生素E會小幅升高
肺癌風險)的評論那樣:維生素具有抗氧化與促進氧化的雙重活性;活性氧簇(ROS)的雙重性質明確無疑,高水平的氧化應激會產生細胞毒性并誘導凋亡,而低水平的氧化應激則會刺激細胞分化并促進腫瘤生長。
此外,維生素E的形式亦影響試驗結果,同時增加了正確評估維生素E能否預防癌癥發生風險的難度。α-生育酚是維生素E活性最強的存在形式,常存在于維生素E補充劑中,γ-生育酚是飲食來源的維生素E的最常見形式。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研究者今年發表于《癌癥預防研究》(Cancer Prev Res)雜志的一篇文章也探討了維生素E對癌癥的真正影響(預防或促進)。研究者通過動物模型發現,γ和δ-生育酚具有癌癥預防作用,而α-生育酚則不然。研究者結合動物模型和既往文獻結果進一步指出,從食物或富含γ和δ-生育酚的維生素E補充劑中吸收維生素E才具有癌癥預防作用,而大劑量α-生育酚不具有此作用。
目前有證據表明,聯合其他營養素可能較單純補充維生素E獲得更好的癌癥預防效果,且補充維生素E對于基礎水平低的人群可能更有益。此外,維生素E僅在吸煙者中顯示出降低
前列腺癌風險的益處。因此,在開展相關研究時,必須綜合考慮遺傳學、生活方式和其他相關因素。
此外,由于癌癥缺乏因果關系明確的病因,干預措施的預期起效時間長,加之最佳干預年齡、最佳劑量和干預持續時間均未知,所以揭開維生素E與癌癥之間的真實關系困難重重。更難以忽略的是,維生素E補充劑在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如何保證對照組的研究質量也是棘手的問題。
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CI)正在支持20多項維生素與礦物質聯合補充的Ⅰ和Ⅱ期試驗,用于評估補充維生素來預防癌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相信隨著這些研究結果的揭曉,補充維生素E與癌癥之間的關系會日趨明朗。
舒曉鷗教授認為:首先,由于不同的癌癥存在不同的病因,因此維生素E或其他營養素在不同類型癌癥中具有不同效應是不足為奇的;其次,補充維生素E并不總是有益的,其效應取決于體內維生素E水平,個體健康狀態,補充劑量、類型和來源;最后,中國的大多數
肝癌與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關,而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則主要與飲酒和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有關。盡管舒教授相信他們團隊的新近研究結果適用于所有中國人群,但是否適用于其他國家人群則有待進一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