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正在加速成為世界頭號“殺手疾病”,這是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份最新報告得出的結論。
據WHO統計,自2003年以來,癌癥病人總數在飛速上升,如2000~2003年間,全球每年新增加的惡性腫瘤病人總數平均為490萬人,而2003年至今,全球每年純增1090萬惡性腫瘤病人,幾乎比7年前翻番。
過去3年來,全球平均每年約有670萬人死于各種腫瘤疾病。同時,癌癥的發病率似乎在不斷上升。目前的癌癥高發區在北美州,美國、加拿大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癌癥高發區。盡管北美州的人口遠遠少于亞洲,但該地區每年將新增160萬名癌患者,約占當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的14.5%;而中國則成為世界第二大癌癥高發國,中國每年新增220萬名癌患者,約占全球癌癥病人總數的20%,故中美兩國已成為世界兩大癌癥高發國。
發病率貧富不懸殊
目前發病率最高的幾種惡性腫瘤疾病依次為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在中國,除肺癌已成為排名第二的惡性腫瘤外,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腫瘤發病情況仍十分嚴重。肺癌在10年前一直是發達國家的常見腫瘤疾病,其發病率約占全世界肺癌患者總數的70%。但隨著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肺癌發病率的急速增加,現發達國家的肺癌新增病人占全球肺癌病人比例已下降至50.1%。WHO官員認為,中國兼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癌癥譜”。
過去,西方醫學家認為,貧窮的不發達國家的惡性腫瘤發病率要大大低于發達工業國家,理由是這些國家尚未實現工業化,故其環境污染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說要好得多,如不少非洲國家甚至至今還保留著原生態環境。但WHO的報告中給出了一個令人悲觀的新數據,即一些貧窮國家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已與發達國家接近。但WHO的新結論徹底顛覆了過往醫學界的陳舊觀點。據WHO的調查數據,非洲和南亞國家的惡性腫瘤(含肺癌和乳腺癌等)發病率并不比發達國家低多少。據歐美醫學專家推測:吸煙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泛濫以及塑料制品在這些國家的普及使用是造成乳腺癌發病率上升的一大原因。現已查明,塑料在加工和廢物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惡英——一種公認的“環境激素”,能提高乳腺癌的發病率。
盡管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工業化程度遠低于發達國家,但多氯聯苯(二惡英是多氯聯苯的一種)等主要由發達國家排放的化學污染物早已通過大氣環流進入世界各國的上空和水域里,故化學污染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現象而并非發達國家僅有。特別是近幾年,第三世界國家大力發展塑料制品生產也是造成多氯聯苯污染加劇的一大因素。
此外,WHO官員認為,一些較富裕的第三世界國家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也是引起結直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發病率快速上升的一大原因。在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胃癌、賁門癌、食管癌和肝癌等消化器官腫瘤與長期攝入腌制蔬菜(咸菜)、煙熏食品(如臘肉火腿等腌制食品)以及受病毒感染有關。就死亡率而言,肺癌是全球第一腫瘤死亡原因,死于肺癌的人數約占全球癌癥死亡人數的37%;其次是肝癌,約占全球癌癥死亡人數的20%;第三是乳腺癌,約占全球癌癥死亡人數的12%。
在研植物藥近百種
癌癥發病率的提高正在推動世界抗癌藥物市場的快速擴展。目前,國際醫藥市場上常用抗癌藥物已增至近百種,其中公認為療效較好的約有60種。銷量最大的抗癌藥物有紫杉醇、吉西他濱、長春新堿、長春瑞濱、拓撲替康、伊立替康、泰索帝(半合成紫杉醇)、足葉乙苷(鬼臼毒素衍生物)、阿霉素和博萊霉素等。除最后兩種產品外,其他抗癌藥物均從植物中提取。由此看來,天然抗癌藥物要比化學合成抗癌藥更受醫院和病人歡迎。
據了解,正在開發中的植物類抗癌藥物有近百種之多,如我國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中的冬凌草甲素、雷公藤甲素等產品均大有希望能成為植物抗癌新藥。美國等發達國家亦在大力研究天然植物抗癌新藥,其中包括血根草、美洲黑升麻和小米草等北美特有植物的提取物。
基因藥物搶眼球
國際抗癌藥物市場另一特點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的抗癌藥開始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例如美國最早于1997年開發上市一只抗體類抗非小細胞肺癌新藥Rituximab(中文名:美羅華),由于其療效不錯,至2001年該產品美國市場銷售額已達4億多美元。去年已增至8億~9億美元。2001年以后,又有Gemtuzamab、Alemtuzumab等幾只基因抗體類抗癌新藥問世,前者為治療髓性白血病的藥物,后者為治療淋巴白血病的藥物。據介紹,它們的銷售額均有4億~5億美元左右的進賬。盡管生物工程抗癌新藥上市品種還不多,但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據統計,全球抗癌藥市場已從2000年的186億美元上升至2005年的289億美元,有人預期,今年肯定將突破400億美元。加上包括世界各國至少有上千種的形形色色的抗癌保健食品,如我國的靈芝孢子粉膠囊、蟲草膠囊、槐耳膠囊、香菇多糖;日本的舞茸、韓國的桑黃膠囊等等,估計全球抗癌類產品總銷售額肯定突破500億美元。
WHO官員預測,隨著基因工程抗癌新藥的陸續上市,預期到2010年,世界抗腫瘤藥物市場有望突破580億美元甚至更高。而在可以預期的將來,來自天然的抗癌藥(即植物性抗癌藥)仍將繼續保持其抗腫瘤藥中堅力量的地位。其他化療藥物也會有一定增長。可以預見,國際抗腫瘤藥市場必將迎來一輪高速發展期。
鏈接
我國抗腫瘤藥物產業現狀
近年來,我國癌癥發病率持續上升,治療惡性腫瘤的相關研究工作正在不斷取得進展,據了解,目前療效較好的常用抗腫瘤藥物約有50種,WHO公布的常用抗腫瘤藥物為49種,我國能夠生產其中的40種抗腫瘤藥物。
近年來,隨著抗腫瘤藥物品種與用量的增加,我國抗腫瘤藥物的產量也不斷增加。目前,我國已有20多家抗腫瘤藥物原料藥生產企業,60多家制劑生產企業。
從總體上看,我國抗腫瘤藥物的生產量基本上能夠滿足國內臨床需求,但是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抗腫瘤藥物產業還存在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植物類抗腫瘤藥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差、勞動保護差和“三廢”處理困難、營銷推廣工作薄弱等問題。
目前,我國對阿霉素、絲裂霉素、柔紅霉素、他莫昔芬以及紫杉醇類制劑的進口額較大。1997年,這5種藥品進口額達512.07萬美元,占當年抗腫瘤藥物總進口額的1/3。目前我國已有一些企業在生產上述5種藥物,且產品在生產工藝和質量上與國外產品相差無幾,完全可以替代進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