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皮膚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種中卻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這可能與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皮膚癌發展緩慢,容易發現及方便活檢的特點,容易作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故預后良好。常見治療是手術、放療、中醫治療等。預防皮膚癌的秘訣十分簡單,就是常吃堿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廢物的累積,因為酸化的體液環境,是正常細胞癌變的肥沃土壤,調整體液酸堿平衡,是預防皮膚癌的有效途徑。
晚期黑色素瘤的生物化療進展
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北京腫瘤醫院
盛錫楠 郭 軍
惡性黑色素瘤在歐美國家發病率較高,是人體常見惡性腫瘤。在美國,其發病率是第七位常見腫瘤,惡性黑色素瘤在我國雖然其發病率不高(發病率為0.8/10萬),但最近幾年來,由于空氣污染及環境惡化,其發病較前有所增加。
由于90%黑色素瘤發生于皮膚,對于早期的黑色素瘤,手術治療能夠治愈。但黑色素瘤惡性程度高,容易發生轉移,對于晚期的黑色素瘤病人,由于腫瘤對放化療敏感性差,因此預后差。
目前對于晚期黑色素瘤,化療和生物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部分病人可以取得緩解,孤立的轉移灶,如腦、皮下或淋巴結也可做姑息性手術,腫瘤潰瘍、出血不止,經治療無效時也可作減瘤手術。
生物治療與化療合并使用,即生物化學治療(biochemotherapy),其有效率及緩解率均高于單純化療或單純生物治療,是目前治療黑色素瘤的最佳方法之一。黑色素瘤的傳統化療藥物主要有氮烯咪胺(DTIC)、長春堿類、亞硝脲類、PCZ、鉑類藥物,其中DTIC為治療黑色素瘤的首選藥物,其單藥有效率為20%左右。DTIC+DDP+IL2+IFN-α的聯合用藥方案是目前國內黑色素瘤治療應用最廣的生物化療方案,其有效率可達到20%~30%,但對于晚期黑色素瘤的總體治療效果欠佳,中位生存期僅為半年左右。
最近幾年來,對于晚期黑色素瘤的生物化療,有了一些新的治療進展,主要體現在一些新的化療藥物的使用,如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反應停(Thalidomide),以及以TMZ為主的聯合化療方案的應用,先后在一系列的臨床試驗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一、以替莫唑胺為主的生物化療
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是一口服的化療藥物,其化學名為3,4-二氫-3-甲基-4-氧代咪唑并[5,1-d]-1,2,3,5-四嗪-8-酰胺。主要的作用機制:在生理pH下,它經非酶途徑快速轉化為活性化合物MTIC[5-(3-甲基三氮烯-1-)咪唑-4-酰胺],然后通過MTIC對DNA烷基化(甲基化)作用,從而達到其細胞毒性。該藥于1998年及1999年先后在歐洲及美國上市,主要用于治療成人頑固性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和惡性黑色素瘤。
替莫唑胺與DTIC一樣,最后代謝為MTIC而發揮其抗腫瘤活性,但與DTIC相比,該藥口服容易吸收,毒副作用小,病人對該藥的耐受性比較好,同時該藥能夠通過血腦屏障,因此可以用于黑色素瘤的腦轉移。
替莫唑胺在晚期黑色素瘤的單藥化療的有效率為15-20%,與DTIC以及福莫司汀成為黑色素瘤化療的有效藥物,由于其毒副作用小,對于那些一般情況稍差以及老年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建議可以口服替莫唑胺單藥化療。
最近幾年,尤其是2005年ASCO會議報道了多個以TMZ為主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晚期黑色素瘤的Ⅱ期臨床研究結果,這些聯合方案在不同程度上減輕了傳統化療不良反應,同時又顯現了一定的臨床療效,代表了今后一段時間黑色素瘤生物化療的主導方向。
Daponte A等報道了TMZ聯合DDP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DDP 75 mg/m2 d1, TMZ 200 mg/m2
d1-5,28天為一周期),37例患者入組,其有效率達48.6%,中位生存期為48周。但希臘腫瘤協作組進行的一項隨機的Ⅱ期臨床研究表明,單藥TMZ與TMZ聯合DDP治療晚期黑色素瘤,兩者無論在有效率(前者有效率為26%,而后者為29%),還是中位生存期以及疾病進展時間相比無明顯差別,而后者聯合化療增加了毒副作用。De Gast等進行了以TMZ+IL-2+IFN-α+GM-CSF生物化療方案的Ⅱ期臨床研究,具體方案:TMZ150 or 200 mg/m2 d1-5,GM-CSF 125 µg/m2d6-17,IFN 5MU d6-17,IL-2 4MIUd6-17,21天為一周期,共有74個病人入組,結果顯示總有效率31%(CR為5%),中位生存時間為8.3個月,一年生存率為41%。2005年ASCO會議R. W. Weber等報告了相同方案(28天為一周期)的Ⅱ期臨床研究結果,有效率為26%,中位總生存為13.1個月。
反應停具有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免疫調節作用,在多發性骨髓瘤以及其他實體瘤的治療中顯示了良好的抗腫瘤活性。雖然反應停單藥治療晚期黑色素瘤的Ⅱ期臨床研究未見客觀有效,僅有病情穩定(1/14),但總體耐受良好,因此可以聯合其他生物制劑或者細胞毒類藥物治療黑色素瘤。Hwu WJ等報道了反應停聯合TMZ治療腦轉移的黑色素瘤,具體方案為:TMZ 75mg/m2*d,連用六周,休息2周后繼續使用;反應停從200mg/d,逐漸加量至400mg/d,持續該劑量直至病情進展。共有26名患者入組,最后能評價病例為15例,3例有效,7例微效或穩定,中位生存為6個月。
另外最近數年來COX-2抑制劑顯示了其良好的抗腫瘤活性,有研究者將TMZ聯合COX-2抑制劑治療晚期黑色素瘤,顯示了良好的臨床效果。2005年ASCO會議希臘腫瘤協作組報告了一組以TMZ聯合Celecoxib治療Ⅳ期黑色素瘤的Ⅱ期臨床研究成果,共有52例患者參加,具體治療安排為:TMZ 200 mg/m2 d1-5,每四周重復,Celecoxib 400mg Bid持續直至病情進展,結果顯示:有效率達21.5%,38.5%的患者病情穩定,中位疾病進展時間為4.6個月,中位生存期為9.6個月。
黑色素瘤腦轉移的常規治療為全顱放療,由于替莫唑胺能夠通過血腦屏障,已經有研究顯示TMZ聯合全顱放療明顯優于單純放療,西班牙的一項研究顯示聯合化療組中位生存期為6個月,而單純放療組僅為1個月。
二、紫杉類藥物的應用
2005年ASCO會議F. Collichio等報道每周單藥泰素(80 mg/m2,連續用藥六周后休息一周)治療Ⅳ期黑色素瘤的Ⅱ期臨床試驗,其有效率可達22%,其不良反應也可以基本耐受。Fruehauf JP等應用泰索帝聯合長春瑞濱、GM-CSF方案治療晚期黑色素瘤,該方案兩周重復,具體為:Docetaxel 40mg/m2 d1,NVB 30 mg/m2 d1,GM-CSF 250mg/m2 d2-12。臨床試驗共有10個病人入組,總有效率為50%,進展時間為2-26個月,中位時間為8個月,顯示了該方案有一定療效,但尚需進一步大樣本的臨床試驗。
三、靶向治療藥物的應用
目前黑色素瘤對放化療效果差,同時傳統化療的不良反應大,也有人嘗試給予靶向藥物治療,減輕不良反應,但目前的治療效果還差強人意。Imatinib(伊瑪替尼)是治療CML和GIST的有效藥物,它作用機制主要是選擇性抑制 c-kit及Bcr-Abl TK活性,也有研究者將其應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療,但兩個多中心的Ⅱ期臨床試驗并沒有觀察到客觀有效,其中位生存時間以及進展時間也無明顯改善。
Bortezomib是26S蛋白小體的高度選擇性抑制劑,具有抗增殖、誘導凋亡以及抗新生血管生成等藥理機制,已經在多發性骨髓瘤等腫瘤治療中起到很好的療效。Markovic SN等進行了Bortezomib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的Ⅱ期臨床研究,共有45個病人參加,研究未見客觀有效,22%的患者病情穩定。而Bcl-2的反義核苷酸抑制劑(Oblimersen sodium,G3139)也正在嘗試應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療,目前進一步臨床研究尚在進行中。
參考文獻(略)
百濟新特連鎖藥業是一家經營和管理重大慢性疾病用藥的連鎖專科藥房,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專科醫藥連鎖企業。藥房擁有400多種腫瘤類藥品,囊括
肺癌、
肝癌、
胃癌、
前列腺癌、
乳腺癌、
結直腸癌等主流新特藥品,專業的網站為您提供腫瘤相關信息,包括腫瘤癥狀,腫瘤的治療以及腫瘤患者的生活調理等。客服中心由數十位資深藥師組成,依托400免費電話,以科學客觀的態度介紹藥品,為全國顧客提供更便捷、更專業的藥品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