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沙利度胺片為白色或類白色片,為一種鎮靜劑,對于各型麻風反應如發熱、結節紅斑、神經痛、關節痛、淋巴結腫大等,有一定療效。沙利度胺片為皮膚病治療藥,現用于控制瘤型麻風反應癥。
骨髓或
器官移植100天以后發生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臨床特點為皮膚病、口腔粘膜炎、食管狹窄、肺功能不全、角膜結膜炎、慢性肝功能不全以及全身消耗狀態。一旦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最常用的治療方案為短期使用抗胸腺細胞球蛋白和長期使用強的松,但大約1/5患者使用上述方案治療效果不滿意。
沙利度胺片用于頑固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臨床試驗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專家試驗中開始劑量成人
200mg,2次/天,兒童為3-12mg/(kg·d),根據患者的癥狀和耐受性逐漸加量。但沙利度胺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預防中無效,反而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病率。
沙利度胺片為谷氨酸衍生物,對麻風病無治療作用,與抗麻風病藥同用以減少麻風反應,治療各型麻風反應,如淋巴結腫大、結節性紅斑、發熱、關節痛及神經痛等療效較好。沙利度胺作用機制推測有免疫抑制、免疫調節作用,通過穩定溶酶體膜,一直中性粒細胞趨化性,產生抗炎作用。
在免疫失調導致的以組織損害為特征的疾病中
,沙利度胺片的應用日益增多。目前被認為是治療瘤型麻風反應(Ⅱ型)首選藥,可快速緩解臨床綜合征。同時,美國學者正在進行沙利度胺片治療與年齡相關的視網膜黃斑變性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的Ⅱ期臨床試驗。
研究顯示
,沙利度胺片對類風濕關節炎、多形性紅斑、皮膚紅斑狼瘡和結節癢疹均有明顯抗炎性反應作用,尤其適用于皮質類固醇和抗瘧藥無效者。部分皮質類固醇無效的皮膚扁平苔蘚患者使用沙利度胺片后癥狀得以緩解。
沙利度胺片的改善機體功效主要表現為提高免疫功能,促進機體功能正常運動,改善皮膚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有效的增強機體抵抗力,以及患者自身的修復和調節能力,既利于康復,也利于預防復發。
沙利度胺片可調節由(TNF)-α誘導的其他細胞因子的分泌,從而調節機體免疫的狀態。通過下調細胞黏附因子的水平來減少白細胞的外滲,降低白細胞表面整合素亞基的合成,抑制白細胞的移行和黏附,從而減輕炎癥反應。
服用沙利度胺片的副作用主要有口鼻黏膜干燥,頭昏,倦怠,嗑睡,惡心,腹痛,便秘,面部浮腫,面部紅斑、過敏反應及多發性神經炎等。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
沙利度胺片口服藥,一次
25至50mg(1至2片),一日100至200mg(4至8片),或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