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良性疾病出現鈣化較少,通常是由于炎癥、血腫吸收機化后形成的結節壁鈣化或纖維隔帶鈣化。甲狀腺惡性腫瘤中心的鈣化是由于癌細胞生長迅速,腫瘤血管及纖維組織增生,出現鈣鹽沉積,從而導致鈣化。
目前將甲狀腺鈣化分為2類。1)粗大鈣化。超聲檢查中鈣化結節的直徑>2 mm,超聲表現為強光團、片狀、弧形或其他不規則形態的鈣化灶。病理組織切片中觀察形態不規則。2)微小鈣化。鈣化結節的直徑≤2 mm,超聲表現多呈針尖樣、顆粒樣、點狀、砂粒樣。病理組織切片中觀察圓形或砂粒體樣,直徑60~100 μm。超聲檢查中≤2 mm的鈣化點反映的就是病理組織切片中觀察到的微鈣化,但超聲檢查的微小鈣化發現率較低。
甲狀腺良性病變出現鈣化較少,約6%~14%,其中大多為粗大鈣化,而微小鈣化發生率較低。甲狀腺惡性腫瘤總鈣化率為37%~75.7%,其中微鈣化發生率為55%~68%,比粗鈣化發生率高,與良性病變相反。
甲狀腺鈣化病灶與甲狀腺癌的關系
1 微鈣化 甲狀腺惡性腫瘤灶中不僅易出現鈣化,而且在超聲圖像上多為針尖樣、砂粒樣、點狀的微鈣化,后方聲影可有可無。
一般認為鈣化顆粒越粗大,癌組織分化越好。其鈣化陰影特點與癌分類可能有以下關系[6]:1)砂粒樣鈣化幾乎為甲狀腺惡性腫瘤所共有,常是乳頭狀癌的特征性表現。2)粗大的鈣化影像中,約有10%~20%為癌,其中濾泡性甲狀腺癌所占比例大。3)髓樣癌粗大顆粒和砂粒樣鈣化常相混合。4)一般甲狀腺良性腫瘤鈣化影像多為粗大鈣化,邊緣清楚,而惡性腫瘤則陰影淡而模糊。
目前普遍認為,微鈣化是超聲診斷甲狀腺癌特異性最高的指標,文獻報道為83%~90.3%,對乳頭狀癌則可達93%~95%[1]。馬斌林等[4]報道,經手術、病理組織學確診的320例甲狀腺癌中262例有鈣化灶,占81.9%,且均為乳頭狀癌。有報道40%~50%乳頭狀癌有砂粒體,砂粒樣鈣化是乳頭狀癌的特征性表現,幾乎不見于其他甲狀腺病變[7]。
當甲狀腺實性不均質結節內有微鈣化,應高度懷疑甲狀腺惡性腫瘤;而對于囊性結節,囊壁上有結節樣隆起,隆起中出現微鈣化者,很可能有乳頭狀癌的成分存在,據報道惡變率可達70%~80%[5]。
2 單發結節 單發弧立性結節患者,鈣化與癌變發生有關,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均高于多發結節伴鈣化者。鈣化的單發結節50%為惡性[2]。有研究也發現在伴有鈣化的37個單發結節中有28個(75.7%)是惡性[2]。伴有鈣化的多發結節具有相同的相對風險,仔細觀察多發結節病變的鈣化有助于惡性腫瘤的診斷[2]。
3 性別和年齡 郝儒田等[6]報道107例鈣化結節中,惡性56例(52.3%),均為乳頭狀癌。其中惡性鈣化結節男性為72.7%(8/11),女性為50.0%(48/9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5歲惡性鈣化結節占38.6%(22/57),<45歲惡性鈣化結節占68.0%(34/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對年輕患者有甲狀腺鈣化結節時,應高度警惕惡性可能。
4 其他因素 甲狀腺腫瘤不清晰的邊界與鈣化并不是惡性腫瘤存在的唯一超聲征象。羅傳玲等[8]報道107例惡性腫瘤中有11例邊界清晰,占10.28%。有20例出現粗鈣化,占18.69%,39例無鈣化,占36.45%。因此不能將邊界與鈣化作為診斷惡性腫瘤的唯一指標,還應結合其他超聲特征進行綜合分析。
【參考文獻】
[1] 劉洪楓,唐偉松,楊志英.甲狀腺鈣化性病灶與甲狀腺癌[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5,25(5):62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