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骨的惡性腫瘤病例日益增多,然而治療效果和預后尚不理想,故對骨骼系統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還需進一步的探索。
骨腫瘤通常是指來源于骨骼及其附屬組織,包括骨髓、骨膜、血管、神經等的原發性和繼發性腫瘤。腫瘤樣病變則為類似腫瘤的骨骼系統疾病,如纖維異樣增殖癥、嗜酸性肉芽腫、骨囊腫、動脈瘤樣骨囊腫等。腫瘤的正確診斷必需依據臨床、X線和病理的情況來綜合判斷。首先要仔細詢問病史,如病程經過及家族腫瘤史,并仔細進行局部和全身檢查,包括一些特殊的生化檢查。如骨髓瘤病人,60%可出現尿本周氏蛋白陽性,
前列腺癌骨轉移時,酸性磷酸酶常升高。而血清堿性磷酸酶的增高,則提示骨腫瘤成骨活躍已在迅速發展。X線檢查是診斷腫瘤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包括常規攝片、斷層攝片及CT檢查等。同位素骨掃描、MRI檢查及血管、淋巴造影,必要時也需采用,以進一步了解腫瘤的性質、范圍和血供及其轉移等情況。為明確診斷,還可根據具體情況作穿刺或切開活檢等。事實上,要在術前完全確定腫瘤的良惡性,有時會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其間沒有截然的界限,甚至同一腫瘤的不同部份,可同時在組織學上存在良性和惡性的特征。但就一般而言,如是長期存在而無癥狀的腫瘤,大多屬良性;長期靜止后,突然增大而出現癥狀的腫瘤,則可能為良性腫瘤惡變;如生長迅速,則惡性可能大;發展愈快,相應地其惡性程度也可能愈高。除轉移性癌外,惡性腫瘤也大多有固定持續性疼痛,尤以夜間為重。另外,骨腫瘤的部位也有助于腫瘤的鑒別診斷,如尤文氏肉瘤好發于骨干,骨肉瘤好發于干骺端,巨細胞瘤則多位于接近骨骺的松質骨。
骨腫瘤的治療,一般以徹底手術為首選,其次為化療、放療、介入治療、免疫治療及中草藥治療等。總之,現多采用綜合治療措施。
手術治療是治療骨腫瘤的主要手段。手術方法有刮除術、切除術、截肢等。切除術包括腫瘤切除、腫瘤廣泛切除、節段切除、全骨切除。截肢包括關節離斷、肩胛胸壁間截除、半側骨盆截除術等。切除后需修復肢體結構或填補缺損者,則常用植骨術、人工骨替代、關節假體置換等。若已有轉移或病理骨折,為減輕病人痛苦,亦可考慮作姑息病灶切除手術或內固定術。術中根據需要,亦可采用激光、冷凍等技術以提高療效。對有些腫瘤病人,可采用化療和放療。目前化療多用兩種以上藥物交替或聯合使用。主要有兩種方案:一種以甲氨蝶吟(MTX)為主的聯合治療,常用于實體腫瘤,即甲氨蝶吟動脈插管注射時,每次10~20mg,每日、隔日或每周1次,2~10次為1療程,在注入甲氨蝶吟2小時后,注入四羥葉酸3~6mg,可起解毒作用。同時使用長春新堿,靜脈注射每次1~2mg,1周1次,為6~10mg1療程,總量不超過20mg。另一種方案是以阿霉素為主的聯合治療。阿霉素大劑量治療,每次30~50mg,1天1次共3天,靜脈注射間隔期為1個月,6次為1療程。對脊椎骨髓瘤,血管瘤、骨巨細胞瘤、脊索瘤而不適合手術治療者,可作放射治療。目前介入治療也已積極應用于臨床。方法之一為取腫瘤部位的血管作栓塞治療,栓塞劑有碘油、明膠海綿、國外也有報告選用金屬小球、硅橡膠小球、脂肪、筋膜和血凝塊作為栓塞劑者。其二為動脈插管化療。免疫治療是外科手術后的輔助治療,其只有在原發病灶清除后,方能奏效。免疫治療可分為被動免疫、寄養性免疫及自動免疫治療三種。被動免疫主要是使用抗體。寄養性免疫是輸入或移植有效的免疫細胞,包括
轉移因子的使用。自動免疫治療是促使病人自身產生免疫防御。一種是非特異性的,用藥物刺激網狀內皮系統,一種是特異性的,用滅活的腫瘤活體或抗原部分。例如用自身腫瘤的全細胞混懸液,經紫外線照射滅活后,注入機體或采用腫瘤段滅活再植的方法。歷史悠久的祖國醫學、中草藥對惡性腫瘤的治療,可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百濟新特連鎖藥業是一家經營和管理重大慢性疾病用藥的連鎖專科藥房,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專科醫藥連鎖企業。藥房擁有400多種腫瘤類藥品,囊括
肺癌、
肝癌、
胃癌、前列腺癌、
乳腺癌、
結直腸癌等主流新特藥品,專業的網站為您提供腫瘤相關信息,包括腫瘤癥狀,腫瘤的治療以及腫瘤患者的生活調理等。客服中心由數十位資深藥師組成,依托400免費電話,以科學客觀的態度介紹藥品,為全國顧客提供更便捷、更專業的藥品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