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誘發肝癌的因素主要是有什么?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肝癌的病因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國肝癌的危險因素有以下幾種:
1.病毒性肝炎
在已知的肝炎病毒中,除甲型肝炎病毒外,均與肝癌有關,但研究較多、且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與肝癌關系密切。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持續感染導致慢性肝炎、肝硬變,部分病人在此基礎上發生肝癌。乙型肝炎病毒(HBV)為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病因,而丙型肝炎病毒(HCV)則為發達國家的主要病因。慢性HBV感染發生肝癌的危險性增高200倍。
2.進食黃曲霉菌及其霉素污染的食物
研究發現有10多種霉菌毒素能誘發動物不同器官的腫瘤。黃曲霉菌是幾種有毒霉菌的一種,它的毒素B1(黃曲霉素B1,AFB1)對肝臟有強烈的毒性。量調查研究發現,黃曲霉菌污染分布圖與肝癌高發區地理分布幾乎一致。含AFB1的食物被攝取后,經吸收到肝臟,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繼而誘發肝癌。黃曲霉毒素有很強的致肝癌作用,黃曲霉毒素B1對大鼠致肝癌作用比二甲基亞硝胺強75倍。用我國肝癌高發區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糧食喂飼實驗動物,6個月后肝癌誘發率可達80%。黃曲霉毒素B1的攝入量與肝癌的死亡率呈正相關。此外,黃曲霉毒素B1與乙肝病毒還有協同致肝癌作用。
黃曲霉菌適宜于高溫、高濕的氣候環境中生長繁殖,尤其是夏季的霉變食物及谷物、飼料等,最易被黃曲菌污染而產生黃曲霉毒素B1,長期食用含此毒素的食物可誘發肝癌。易發生霉變的食物有大米、麥子、大豆、花生、玉米、菜籽油等。
3.水源污染
飲用水因某些化學致癌物質和某種水藻的污染與肝癌的發生也有關系。已發現污染的水中有百余種致癌或促癌物質。
飲用水特別是溝塘水常被有機致癌物(如六氯苯、苯并芘、多氯聯苯等)污染。在肝癌高發區江蘇啟東,飲溝塘水的居民與飲井水的居民肝癌發病率有明顯差別,飲用溝塘水居民肝癌發病率為60~100/10萬,飲用井水或深井水者低于20/10萬。我國溝塘水中有一種藍綠藻可產生藻類毒素-微囊藻毒素,已證明是一種強的促癌劑。
4.飲酒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長期大量飲酒與肝癌有關。飲酒對于肝癌的發生有顯著而獨立的作用,并呈顯著的劑量效應關系。一般認為過量飲酒常通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肝硬變等步驟,最終導致肝癌。在酒精性肝硬變中有10%~30%發生肝癌。
歐美國家的肝癌多伴有酒精性肝病。研究顯示,每天飲用超過80 g酒精且持續10年以上,患肝癌的危險比每天飲用小于80 g酒精高5倍。患有丙型炎的患者如果飲酒,患肝癌的危險是單獨患丙型肝炎的2倍。
5.化學致癌物質
一些化學物質如亞硝胺類、偶氮芥類、酒精、有機氯農藥等均是肝癌的致癌物質。其中以N-亞硝基化合物為主,動物實驗中發現二甲基亞硝胺、3-硝基苯胺能誘導肝癌。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長期接觸農藥或殺蟲劑的個體肝癌發生危險性明顯增高。動物實驗已經證實,一些劇毒農藥如五氯(苯)酚、六氯苯能誘發肝癌形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們在使用農藥或殺蟲劑等有機溶劑時,應引起注意。
6.疾病因素
經研究發現,有些疾病能增加患肝癌的危險性,如糖尿病、食管靜脈曲張、肝硬化、肥胖癥、脂肪肝、遺傳性血色病、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癥、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目前有關疾病因素致癌機制仍不清楚。
7.遺傳因素
肝癌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和遺傳易感性。與肝癌病例有血緣關系的家族中,出現肝癌的人數遠超過無血緣者,其中近親又高于遠親。一級親屬肝癌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倍)。
8.營養因素
研究發現,蔬菜、水果攝入能降低癌癥的危險性。也有研究發現喝咖啡與肝癌發病率降低有關,并且存在劑量效應關系,常飲咖啡是肝癌的一個保護性因子。
硒是一種抑癌元素,硒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和解毒功能。硒的缺乏有助于肝癌的形成。
9.免疫狀態
有人認為肝癌患者血漿中含有一種封閉因子,能抑制細胞免疫并保護肝癌細胞不受免疫細胞殺傷。現已證明,肝癌產生的甲胎蛋白(AFP)就有此作用。
10.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期口服避孕藥可增加肝腺瘤的危險,也可增加肝癌的危險。等等。
肝癌的治療藥物有什么?肝癌的治療可以選擇金龍膠囊、肝復樂膠囊、化癥回生口服液等藥物進行治療。
國家規定網上不能直接購買處方藥物,如需購買請到臨近你最近的康德樂大藥房購買金龍膠囊、肝復樂膠囊、化癥回生口服液,或可致電400- 101-6868咨詢。北京2家分店地址分別為:北京市海淀區阜成路28號航醫大廈206室,北京市朝陽區廣 渠路大郊亭北街珠江帝景B區北門東側外底商。
腫瘤科藥師溫馨提醒:到目為止,肝癌的病因還不很清楚。實際上,肝癌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的復雜過程,眾多危險因素在肝癌發生過程中先后或不同程度地發揮作用。我國目前肝癌的已知危險因素主要為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霉變食品中的黃曲霉毒素污染、飲水中的藻類毒素污染,根據我國國情提出的“改水防霉防肝炎”七字方針,已成為我國肝癌預防的一項重要措施,并已在肝癌高發區顯示出明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