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60~70年代,化療僅被應用于
肺癌晚期治療。近20年來,化療逐步顯現(xiàn)了其特有的全身治療作用,將其與手術及放療聯(lián)合應用,還可以增強肺癌局部治療作用。但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人們對肺癌老年患者的化療存在顧慮,并以老年患者作為肺癌化療的反指征。
我國著名
腫瘤內(nèi)科專家、上海市胸科醫(yī)院廖美琳教授在大會上,根據(jù)循證醫(yī)學研究結(jié)果指出:老年患者并不是肺癌化療的反指征。
近幾年來,肺癌的化療效果處于平臺盤旋狀態(tài)。但無論如何,目前化療仍是肺癌全身治療的主要手段,它還沒有到被取代的階段。廖美琳教授說,近幾年來,國際臨床腫瘤學專家熱衷于開展肺癌老年患者化療的研究。200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協(xié)會(ASCO)年會上有報告認為,不應以高齡作為化療的反指征,肺癌老年患者的化療可以達到與肺癌非老年患者化療相似的療效,老年患者對化療的毒副反應也可耐受。如意大利的一項多中心隨機臨床研究表明:與最佳支持治療相比,大于70歲的肺癌患者應用單藥
長春瑞濱(
Vinorelbine),其1年生存率約提高3倍,中位生存期(MST)延長了7周(28周比21周),并且生活質(zhì)量得到明顯改善。
針對許多學者對老年患者能否耐受含鉑類藥物的化療存在疑問,Langer等學者在一項研究中,比較了≥70歲與<70歲的兩組晚期(Ⅲ期與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鉑類聯(lián)合化療的臨床結(jié)果。其中,≥70歲的患者PS評分均為0或1分,化療前其各項器官功能指標均在正常范圍。研究結(jié)果表明,≥70歲與<70歲兩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9.05個月和8.53個月,一年生存率分別為37.9%和29.1%。兩組患者在生存期上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29)。廖美琳教授說,這表明,高齡但一般情況較好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以耐受含鉑類藥物的化療。
由于老年患者一般身體情況欠佳,合并癥較多,為了減少藥物的毒副反應,人們對非鉑方案與含鉑方案進行了比較。Lilenbaum等對584名中位年齡為63.5歲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了隨機接受泰素(單藥組)或泰素加卡鉑(聯(lián)合用藥組)治療的比較。結(jié)果表明,聯(lián)合用藥組的中位生存期比單藥組長(9.5個月比6.5個月,有顯著性差異);兩組的1年生存率分別為35%、31%,無統(tǒng)計學差異。Georg-oulias等對441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位年齡為62歲)進行了泰索帝/健擇(非鉑組)與泰索帝/順鉑(含鉑組)的比較研究。結(jié)果顯示,上述兩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9.5個月與10個月;1年生存率分別為39%與42%。該研究的結(jié)論是非鉑方案安全性較高,適用于一般情況欠佳的老年患者。
廖美琳教授說,年齡不是限制肺癌患者化療的因素,老年患者也不是肺癌化療的反指征,只要患者一般情況尚可,就可以接受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