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
腫瘤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全世界每年死于惡性腫瘤的人數約700萬,其中中國約100萬人,因此,惡性腫瘤的防治以成為醫學界重要課題。近年來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惡性腫瘤的治療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綜合治療”的提出,為腫瘤臨床治療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空間,手術、放射、化學治療、生物治療和中醫藥治療等相互配合,無疑使更多的腫瘤患者有了根治的希望。其中中醫藥治療作為中國傳統特色療法,在當今惡性腫瘤的治療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抑、扶、調平三因療法”是本門診治療中心彭主任醫師通過40多年從事中、西醫腫瘤臨床工作和研究,在中西醫浩瀚的醫籍中,收集大批臨床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反復的理論聯系實際,使中醫治療腫瘤的研究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形成了辯證與辯病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突出了腫瘤“病機中心論”,強調“內治外治相結合”的中醫“雜合以治觀”此療法在腫瘤的臨床防治中顯示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長期作用下,使某一正常組織細胞發展異常分化和過度無限增生的結果。這種現象一旦形成,具有向周圍組織乃至全身侵蝕和轉移的特性,其生長變化的快慢與機體免疫功能狀態密切相關。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是各種致癌物質作用于正常細胞,使核酸和核蛋白結構水平代謝改變,另細胞不斷變異,DNA結構損傷、從而產生新的遺傳特性;代謝特征由量變到質變、超過自我修復限度,分裂繁殖能力增強、成熟分化減弱,從而另細胞變異性分化增生,形成自已特有的生長規律,且不受機體調控而難以逆轉。
傳統醫學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是變化的依據,內因在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導致機體陰陽失調、臟腑失調、氣血失調而產生腫瘤。“易經”是用陰陽變化之道來認識宇宙大自然的;人類萬物發生發展變化之規律,“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任何事物都遵循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對立統一發展為變化規律;“天人相應”的理論,“法于陰陽,合于數術”的自然法則,即人與自然及機體內部各臟腑器官之間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變化與人的生命活動、新陳代謝、生長發育以及疾病的發生都息息相關,所以在腫瘤治療中必須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社會規律;“抑扶調平三因療法”正是在這一理論基礎指導下,在抑殺癌細胞的同時,調動機體自身免疫機制來抵制癌細胞的侵襲,同時通過調整陰陽、調整臟腑、調整氣血來達到“以平為和”的治療目的,且針對不同的個體,運用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時)來指導疾病的治療,此原則從多個角度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和辯證觀,正確使用抗癌藥物,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同時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抑扶調平三因療法的立法思想:
1:整體觀——“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及機體內部各臟腑器官之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的變化與人的生長發育及疾病息息相關,這種思想在中醫腫瘤學中體現得尤為突出,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其發生、發展是機體內、外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抑扶調平三因療法”十分強調“整體觀”在腫瘤發生、發展、治療中的意義。
2:動態觀——腫瘤發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了不同的監床特點和病理特點,因此,“抑扶調平三因療法”強調“動態觀”注重分析腫瘤不同階段的動態變化特點,把握每個階段的病理變化關鍵,從而準確、合理地應用中西醫各種治療方法來指導臨床。
3:辯證與辯病觀——腫瘤是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其病種繁多、病證復雜,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特性的腫瘤,臨床表現各不相同,因此,“抑扶調平三因療法”不僅強調辯證,亦強調辯病,注意辯證與辯病的有機結合,突出辯病基礎上進行辯證治療。
4:雜合以治觀——由于腫瘤的復習性、特殊性,“抑扶調平三因療法”強調“雜合以治“即根據不同腫瘤不同階段的監床特點,合理地、有計劃地運用中西醫各種治療手段,改善患者體內臟腑、陰陽、氣血的失衡狀態,從而達到最大治療目的。
抑扶調平三因療法的治療特色:

1:抑殺癌細胞——邪氣盛,應用中西醫各種治療手段如手術、放化療和(或) 以毒攻毒等法則盡可能地打擊和消滅癌細胞,迅速減輕腫瘤負荷,但要注意保護機體正氣;中醫癌毒耗散學說認為,“物之能害人者皆為毒”,毒邪所致,勢速而兇險,治則“實則瀉之” “以毒攻毒,使邪有出路” “邪能傷正,邪去則正安,元氣自復”,這是確立法則的理論依據。
2:扶正以達邪——《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惡性腫瘤是全身為虛,局部腫塊為實的疾病。治則“虛則補之”是確立扶正治則的主要依據,即
指調動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改善胸腺、骨髓淋巴系統、脾臟等免疫器官的功能,提高T、B、K細胞質量,增強吞噬能力,促進補體和干擾素的產生。
3:整體調節,以平為期——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腫瘤的發生是機體的陰陽、臟腑、氣血失衡的結果,治則需以整體調節、雙向調節、功能調節來貫穿于理、法、方、藥之中,達到以平為期:
1):調整陰陽:——《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 。”是指用“損其有余、補其不足”等方法來補偏救弊,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來改善機體內環境,使失衡狀態重新達到動態平衡,從而實現“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2):調整臟腑:——調整臟腑功能包括兩方面:一是調整某一臟腑的某種生理功能的亢進或衰退;二是調整臟腑之間生理功能的失衡。人體是一有機整體,臟腑之間唇齒相依,正常臟腑功能的協調和疾病的發生、傳變規律總不外乎于五行生克制化或乘侮的病理變化,“抑扶調平三因療法”注重調整各臟腑的相互關系,來控制疾病的傳變,恢復機體生理功能的平衡協調。
3):調整氣血:——《內經》:“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不和,百病乃生”。氣是功能,血是物質,二者相互依存,氣滯血瘀是腫瘤發生的基本病理因素,調和氣血,使氣機流暢,血瘀得去,在腫瘤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腫瘤的發展是一個慢性消耗過程,常表現為氣血虧虛征象,治療當益氣養血,氣血充而正氣得復,則抗癌有力。
4:三因制宜,同病異治——指(因人、因地、因時)的不同,在治療腫瘤應從實際出發,必須依據不同的季節,環境、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個體化治療法則,更是體現了整體觀和辯證觀的指導思想,這樣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總結:“抑扶調平三因療法”治療惡性腫瘤是融合中西醫學各自優勢為一體,發揮傳統中醫特色,結合西醫藥學理念,二者相互相成,互補結合的具有傳統和最新特色的防癌和抗癌療法。此特色療法以“整體觀”、“動態觀”、“辯證與辯病觀”、“雜合以治觀”為立法思想,在治療上根據病人的身體承受能力在抑制腫瘤、扶助正氣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來確定治

療方案,運用 “抑扶” 系列抗腫瘤中西療法與方藥,通過調整陰陽、調整臟腑、調整氣血以求全身動態平衡,并以“三因制宜”為依據,對每個階段病情的主要特點和癥狀進行針對性調節機體機能,使正氣旺盛,邪氣消除,調動機體自身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術后傷口愈合,恢復體質,減輕放化療毒副反應,增強患者對手術、放化療耐受能力;在腫瘤治療的各期都能不間斷地攻擊、遏制癌細胞,才能充分體現治療效果;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顯示,“抑扶調平三因療法”及系列抗腫瘤藥物,在治療
肺癌、
肝癌、
胃癌、
直腸癌、
結腸癌、
鼻咽癌、惡性
淋巴癌、食管癌、
賁門癌、
胰腺癌、
乳腺癌、
骨癌、
腦瘤、
白血病、
腎癌、婦科惡性腫瘤等各種腫瘤具有顯著的療效,無論是在協同手術、放化療時減毒增效,還是直接抑殺癌細胞、提高免疫力、改善癥狀、緩解癌痛、升高白細胞、防止轉移和復發上均有獨特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