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欄目介紹乳腺癌相關信息,包括乳腺癌常識,乳腺癌的治療,乳腺癌藥物以及乳腺癌患者相關生活調理等。百濟新特藥房,全國連鎖,專科經營乳腺癌用藥
一、基本治療方案
乳腺癌是婦女常見惡性
腫瘤,目前有發病率上升趨勢,早期乳腺癌治療效果良好,但就診患者中亦因多屬Ⅱ、Ⅲ期,總的治療效果不令人滿意,但較其他臟器惡性腫瘤為好。乳腺癌治療原則是:在目前世界上大多數
癌癥中心,對大部分Ⅰ期或Ⅱ期乳腺癌病人是采取"改良"根治性乳腺切除術。對有腋下淋巴結根治轉移的病人,則應用輔助性化學治療。術前有明顯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應行腋淋巴結根治性切除術。為了預防部分乳腺切除術后的復發,或已接受不適當外科治療且認為有腫瘤殘余的病人,有必要考慮放射治療。所有乳腺癌術后病人,無論是否進行了術后輔助性化療或放射性治療,均應用中藥以扶正祛邪,增強全身抗癌能力。進行放療、化療時,配合中藥可以減少毒副反應,增加抗癌效果。對于雌激素受體陽性病人,即使已有腋下淋巴結轉移,可不采取輔助性化療,而用激素治療,對于雌激素受體陰性和無淋巴結轉移的病人,可能需要化學治療。對軟組織、肺和骨轉移的乳腺癌病人,激素治療的效果最好。
一、中醫治療
從此前的病機中,我們已得出乳腺癌的發生與情緒的密切關系,也得出乳腺癌的根本病機為陽虛導致臟腑功能低下,氣虛血弱,沖任二脈空虛,氣血運行失常,以致沖任失調,氣滯血瘀,久則聚痰釀毒,凝結于乳中而成癌。觀其病程發展,是因虛而致實,因實而更虛,致虛實夾雜,本虛而標實。因此,在辨證論治中應分清虛實之主次,辨別邪正盛衰,認真權衡后立足于扶正祛邪并施,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的大則,力爭以扶正來祛邪,以祛邪來扶正。我們中醫學中的"正"指氣血陰陽,而以陽為主,扶正則重在溫陽。通過臨床觀察,乳腺癌的發生多與情所傷、沖任失調有關、故乳腺癌的治療原則宜溫陽扶正、疏肝解郁、補益沖任。
乳腺癌基本方:炮附子30g(先煎),肉桂6~10g,鹿角膠15g(先煎),仙靈脾15g,干姜6g,當歸15g,枸杞子15g,柴胡15g,白術12g,芍藥15g,黃芪20g,人參6g,地黃12g。
(一)辨證分型治療
中醫對乳腺癌的臨床表現早就有詳實全面的認識,并且根據乳腺癌患者發病后所引起的經絡、臟腑、氣血、陰陽等方面的不同病理變化,概括為乳腺癌早期常為肝氣郁結,其后則出現氣滯血瘀的癥狀,氣血郁滯,久則生熱,致陰毒旺盛,日久致氣血虛衰。但其根本仍為陽氣虛,貫穿于乳腺癌的始終,即使乳腺癌出熱毒蘊結之征象,陽氣虛仍然是根本,它只不過是由于氣滯血瘀阻塞經絡,毒與熱結相搏結而成的本寒標熱證,這時治療乳腺癌主方可酌減溫陽藥物或(和)劑量,增加清熱解毒藥物,但絕不能單純清熱解毒,而忘掉陽虛之根本,否則事與愿違。
這樣我們治療已非常明晰了,中醫一般將乳腺癌分為肝氣郁結型、沖任失調型、毒熱蘊結型和氣血虧虛型4個證型。應根據以上證型的不同表現,在乳腺癌基本方基礎上選擇加減部分藥物。
1.肝氣郁結型
證候:七情所傷,所愿不遂,肝郁氣滯致兩脅脹痛,易怒易躁,乳房結塊如石,舌苔薄黃或薄白,舌紅有瘀點,脈弦有力。
治法:溫陽扶正,疏肝解郁,佐以活血化瘀。
方藥:乳腺癌基本方加青皮、枳殼、八月扎、香附等。如血瘀明顯,再加橘絡、絲瓜絡、路路通、王不留行子等。
2.沖任失調型
證候:乳腫結塊,皮核相親,堅硬如石,推之不移,伴有腰膝酸軟,女子月經不調,男子
遺精陽瘺。五心煩熱,舌淡無苔,少有龜裂,脈象無力。
治法:溫陽扶正,疏肝解郁,調理沖任。
方藥:乳腺癌基本方加青皮、香附、龜甲、菟絲子、補骨脂、八月扎等。
3.毒熱蘊結型
證候:身微熱,乳房結塊增大快,已潰破,狀如山巖,形似蓮蓬,乳頭內陷,舌紅絳,苔中剝,脈濡數。
治法:清熱解毒與溫陽扶正并施,根據當時表現,隨時調整二者之主次。
方法:乳腺癌基本方減少溫陽藥物數量及劑量,加清熱解毒類藥物,如蒲公英、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菊花等。
4.氣血虧虛型
證候:頭暈耳鳴,形體消瘦,五心煩熱,面色蒼白,夜寐不安,乳房結塊潰爛,色紫黯,時流污水,臭氣難聞,舌絳無苔或苔黃白,脈滑數。
治法:溫陽扶正,補氣養血。
方藥:乳腺癌基本方加八珍湯或香貝養營湯。痛甚者加乳香、沒藥、三七粉(吞服);紅腫潰爛者加草河草、鳳尾草、蒲公英、紫草、醒消丸(吞服);出血甚者加阿膠、地榆炭、蒲黃炭;心煩不寐者加茯神、棗仁、遠志。
以上諸型亦可加用象貝母、海藻、海浮石、山慈菇、牡蠣等化痰軟堅藥物。
對于乳腺癌病人經綜合治療,病情穩定者,久服中藥煎劑不易堅持者,可制成相應水丸以利長期服用。
總之乳腺腫瘤之發病,與外因固然有一定關系,但內因是根本,外因決定于內因,我們的手術、放療、化療均是局部治療甚至包括內分泌藥物治療,未從根本上解決內因,這也是復發及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故治療內因宜貫穿于治療的始終。而目前治療內因的方法,成熟的基本上僅有中醫藥一枝獨秀。
(二)專方驗方
1.協定乳癌湯 青皮、陳皮、生牡蠣各9g,瓜蔞、絲瓜絡、蒲公英、麥芽各45g,玄參15g,山甲珠、柴胡、川貝母各6g,金銀花15g。水煎服,每日1劑。
2.乳腺癌湯(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所) 小茴香6g,柴胡10g,香附10g,木瓜10g,青皮10g,陳皮10g,菟絲子10g,荔枝核10g,生地10g,枸杞子10g,郁金10g,巴戟天10g,鱉甲10g,澤瀉10g,赤芍10g,阿膠10g,當歸10g,山藥15g,白蔻殼3g(煎),蒲公英15g,甘草10g。
3.馬氏內消乳癌方 僵蠶、白芍、當歸、香附、川貝母、連翹、青皮、橘葉、柴胡、澤蘭、蒲公英、全瓜蔞、羚羊角、毛慈菇、蜀羊泉,水煎服。治乳癌初起。
(三)外治方
外敷藥治療最忌用腐蝕性藥物致使局部潰爛,應以內消為目的。
1.雄黃、老生姜等分。將雄黃置于等量老姜內,放在陳瓦上,用火燒干至金黃色,研末備用。外敷于腫塊表面,2~3日換藥一次。
2.乳香、沒藥、五倍子各60g,鴉膽子去殼20g,共搗爛醋1 250g,用火熬成膏,攤白布上外敷,兩天換藥一次。
(四)針炙治療
主穴:肩井、乳根、膻中。配穴:肩外俞、秉風、附分、魄戶、神堂、膽俞。
腫塊局部可用艾灸,但一定要配合化療或內分泌治療等抗癌治療。
三、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組織是治療乳腺癌的首選方法,其局部療效確切、迅速。手術的目的是使局部病灶和區域淋巴結得到最大程度的控控制,同時獲得必要的資料,既預測預后又決定輔助治療的方法。在達到以上目的的基礎上,盡量兼予考慮乳房外形及功能。手術的方式很多,沒有一個固定的術式適用于所有的病例。
手術方式的選擇依據有:①腫瘤大小、部位;淋巴結情況,病期;②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如細胞分化程度、生長方式及雌激素受體(ER)測定結果;③患者年齡及一般情況;④外科醫師的習慣手術方式及治療條件等。
(一)手術適應證
符合國際臨床分期Ⅰ、Ⅱ及部分Ⅲ期,能接受手術的患者。
(二)手術禁忌證
1.腫瘤遠處轉移者;
2.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者;
3.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者;
4.呈現惡病質者;
5.Ⅲ期患者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
(1)乳房皮膚橘皮樣水腫范圍超過乳房面積的一半;
(2)乳房皮膚出現衛星狀結節;
(3)乳腺癌侵犯胸壁;
(4)臨床檢查胸骨旁淋巴結腫大,且證實為轉移;
(5)患側上肢水腫;
(6)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并經病理證實者;
(7)炎性乳腺癌。
6.發生下例5種情況中2種者:
(1)腫瘤破潰;
(2)乳房皮膚橘皮樣水腫占全乳房面積1/3以內;
(3)癌瘤與胸大肌固定;
(4)腹淋巴結最大直徑超過2.5cm;
(5)腋淋巴結彼此粘連、固定或與表面皮膚粘連。
(三)手術方式
1.手術方式的種類
常用的手術方式有:①根治性切除術;②擴大根治性切除術;③改良根治術;④全乳房切除術;⑤小于全乳房切除的保守手術。
乳腺癌的手術治療已有數百年歷史,經歷了手術范圍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過程。
2.手術方法及其選擇
(1)乳腺癌根治性切除術:乳腺癌的要治切除術自1894年問世以來,因其手術方式比較合理,療效顯著,百余年來一直作為治療乳癌的基本手術方式。手術的基本要求是將整個患病乳腺連同癌瘤周圍至少5cm以上的健康皮膚、乳腺周圍脂肪組織、胸肌甚至筋膜以及腋窩、鎖骨下所有的脂肪組織和淋巴結整塊切除,目的是避免癌細胞的擴散,適用于Ⅰ、Ⅱ期及部分Ⅲ期乳腺癌病人。
由于乳腺癌根治術未清除內乳淋巴結,因而很多醫生提出術后應予以內乳區作放射治療,尤其是病灶位于中央及內側者。
該手術后的并發癥常有上肝水腫、胸部畸形及皮瓣壞死影響傷口愈合等。
(2)乳腺癌的擴大根治切除術:即根治術時同時清除內乳區淋巴結。20世紀40年代開始Halsted等人又把手術范圍擴大到同側為內乳淋巴鏈甚至鎖骨上淋巴結,終因致殘率及手術傷害太大,于20世紀50年代采用Urban和Sugarbker的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該方法手術切除范圍包括內乳淋巴結及其上覆蓋的部分胸壁,整個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窩淋巴結一并整塊切除。隨著后來的深入研究發現該方法在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方面未能顯示出特殊作用。據1973年全國乳腺癌協作組的資料,1960例乳腺癌根治切除術與843例乳腺癌擴大根治術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60%和63%(P>0.05),再者大多數人認為內乳淋巴結有轉移者的預后較差,也可以應用放射或其他方法替代手術,所以目前已較少使用,對于病灶在中央及內側者,尚有實用意義。
手術后并發癥在根治術并發癥基礎再加上肺部并發癥。
(3)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包括兩種基本方式-Ⅰ式(Patey手術)和Ⅱ式(Auchincloss手術)。Ⅰ式手術中,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清除胸小肌外緣以下的腋中、下群淋巴結,為了清除更高位的淋巴結,亦有采用將胸肌的胸壁附著點切斷,清除完畢后再縫合。Ⅱ式手術中,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清除腹上、中、下群淋巴結,注意保護胸前神經的胸肌支,以免導致術后胸大肌的萎縮,兩種術式均要求完整切除乳腺組織。該手術方式大多認為適用于臨床Ⅰ、Ⅱ期的病例,尤其是腫瘤位于乳房外側而腋淋巴結無轉移的病例,對腋淋巴結已有明確轉移者還是應用根治術為好。
(4)全乳房切除術:1984年時,Mcwhirter首先提出乳腺癌可作單純乳房切除術,術后應用放射線照射腋部,其Ⅰ、Ⅱ期病例的治療效果與根治術相仿。全乳切除的手術范圍包括全部乳房組織、胸大肌筋膜和腋尾部組織。此手術方式適宜于原位癌及微小癌、年老體弱不適合作根治術者,局部病灶已趨晚期者,可以此作為綜合治療的一部分。
(5)小于全乳房切除的保守手術:指切除范圍小于1/4乳腺的手術。該術式要求術中腫瘤切除范圍要足夠大,癌腫周圍必須有足夠的正常脂肪及乳腺組織包裹,若腫塊較深,靠近胸肌,切除范圍需深達胸肌筋膜,并盡量多切除腋窩淋巴結。清除腋窩淋巴結的目的在于根據淋巴結情況先推斷預后、明確分期,為進一步治療方案的安排提供依據和有助于區域性控制腫瘤生長。
應用局部切除治療乳腺癌已較長的歷史。近年來,由于放射治療的設備的進步,發現的病灶較以往為早以及病人對術后生存質量的要求提高,因而報道有很多小于全乳房切除的保守手術方式。
保留乳房的手術并非適合于所有乳腺癌病例,亦不能代替所有的要治術,而是一種乳房癌治療的改良方式,應注意避免局部復發。其適應證大致如下:①腫瘤較小,適用于臨床T1及部分T 2(<4cm〕以下病灶;②周圍型腫瘤,位于乳暈下者常不適宜;③單發性病灶;④腫瘤邊界清楚,如肉眼或顯微鏡下看不到清楚邊界者常不適宜;⑤腋淋巴結無明確轉移者。
(四)手術與中醫藥配合
1.術前為了提高手術耐受性,中醫藥宜著重調理脾胃,再者患者一般對手術或(和)本病有恐懼心理,也亦加用養心安神中藥,故術前中醫藥治療宜在乳腺癌基本方基礎上,選加調理脾胃和養心安神藥物,如白術、焦三仙、山藥、遠志、酸棗仁等。
2.手術期間因手術創傷出現皮下積液、積血,因清掃了淋巴結,常使上肢靜脈回流不好,有的出現上肢水腫,對此,中醫藥治療宜在乳腺癌基本方基礎上,選加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云苓、澤瀉、車前子等。
3.手術后期(切口愈合后),患者由于手術創傷出現氣血虧虛現象,對此,中醫藥治療宜以乳腺癌基本方合補氣養血的八珍湯等。
4.手術后未用放、化療或放化療已結束者,中醫藥的治療應以乳腺癌基本方隨證加減,堅持2~3年以上,穩定期可用水丸代替湯劑。
四、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用于乳腺癌已有較長歷史。早年,僅作為術后補充治療或晚期復發病例的姑息治療。隨著設備的技術的改進步,縮小范圍的手術廣泛采用,使放射治療成為局部治療的主要方法。放射治療照射亞臨床灶或高危險復發區為預防性放療,二者所受放射量截然不同;對于非手術的早期癌實施根治放療,對于晚期或復發病例則可實施姑息性放療。另外還有術前放療、術后放療和單純放療。
(一)放療適應證
放射治療是乳腺癌治療中的一個重要治療方法,主要適用于術后放療,凡手術時已有轉移者均應在術后行區域性放療,對晚期乳腺遠處有轉移者可行姑息性放療。
(二)放射線種類的選擇
乳腺癌起源于上皮細胞,需要有較高的放射量才能殺滅腫瘤細胞。故應采用能量較高的放射線,如60C0的γ線或高能X線。
1.普通X線或低能電子束 穿透深度有限,皮膚反應輕,適宜于淺表亞臨床病灶及皮膚病灶。
2. 60C0或高能射線 表面劑量低,穿透深度大,可使深部腫瘤獲得較高能量的射線,有利于消滅深部腫瘤及亞臨床病灶,并可相對減少皮膚反應。
3.組織間照射 192Ⅰ 或125Ⅰ行組織間植入治療。用于乳腺局部的殘留灶或難以消滅的大病灶,使腫瘤局部可獲得高劑量,周圍組織損傷小。
4.高能LET射線治療 目前探索性用于臨床的有快中子、負介子和輕原子核。具有劑量升高且均勻性好、照射治療時間短而穩定、照射野設置靈活等優點。
(三)放射治療方案
放療與手術一樣都是局部治療方法。在乳腺癌的綜合治療中,放射治療的應用主要有:
1.根治性放射治療 多用于年邁體弱、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而不能接受手術的Ⅰ、Ⅱ期患者和乳腺癌保守術后的治療。有單純性放療和術后放療兩種形成。
2.根治性術后放療 近年來對于根治術后放療問題有了一種新的比較傾向一致敬的認識,認為對 Ⅰ期病人無任何益處,對Ⅱ、Ⅲ期病人由于不能提高生存率,已不做為常規術后治療方法,根治術后如發現腋中、上群淋巴結有轉移或轉移淋巴結占淋巴結總數的一半以上時,可行內乳及鎖骨上區放療。
3.術前放療 系為了減低和消滅癌細胞的活力,防止術中播散和使不能手術病例變為可手術病例而采取的放療方法。術前放射劑量可1次照射5Gy,或20 Gy/2周,或40 Gy/4周,根據病情不同來定,建議放療1個月后再手術。因放射治療仍為局部治療,不可能解決治療前的亞臨床轉移灶,因此近年有被術前化療代替之勢。
4.姑息性放療 對孤立性的局部復發灶、乳腺癌的骨髓轉移灶行姑息性放療,對減輕病人癥狀,有一定療效。
5.放射去勢治療(X線照射卵巢) 對40歲以上乳腺癌患者復發及雌激素陽性者,可行卵巢放射以使卵巢去勢,從而達到抑制乳腺癌和其轉移灶生長的目的。
(四)放射治療的效果
對Ⅱ~Ⅲ期乳腺癌病人術后治療大約可提高10%的5年生存率。單純放射治療效果不滿意,對確實無淋巴轉移的早期乳腺癌,術后不必常規放療,以免損害病人機體的免疫功能。
(五)放療與中醫藥配合
為提高放射治療的效果,中藥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腎,常用藥有人工牛黃散。組成:牛黃、乳香、沒藥、黃芪、三七粉、薏苡仁、首烏等。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日2次,每次3g,溫水送服。
放療易傷及陰血并有胃腸道副反應,宜以益氣血、健脾益腎中藥調理,如升血湯、方由太子參、白術、當歸、枸杞子、女貞子、麥冬等組成。
放射治療期間中藥亦可參考乳腺癌主方加減用藥,或放射治療結束后,遵中醫辨證施治,在乳腺癌主方基礎上加減藥物治療。
五、化學治療
化學藥物治療是乳腺癌綜合治療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化療已從開始的姑息性治療演變成了今天的療效肯定的根治性治療。可在術前、術中及術后進行全身性或區域性輔助化學治療。臨床證明,無論是術前或術后使用之,均可提高手術效果。在采用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和內分泌治療在內的多種療法組合的綜合治療中,化療對Ⅰ~Ⅱ期乳腺癌的治療主要是對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進行輔助治療,而對于Ⅲ~Ⅳ期患者與內分泌治療一樣,同屬主要治療手段。對晚期廣泛轉移的患者,化療可控制腫瘤的發展,延長生存期。術前化療還可以使手術范圍縮小,有助于降低致殘率和致殘程度。
(一)術前化療
乳腺癌是以乳腺局部病變為主的全身性疾病,根據資料統計,即使無淋巴結轉移的Ⅰ期病例,仍約有10%~16%死于血行轉移,故近來有人主張術前就使用化學藥物治療,以達到控制或縮小復發性及體內已經存在的微小轉移灶。乳腺癌最佳的聯合化療方案常選用CFM方案;即:CTX800mg;MTX40mg;5-FU500mg,每2~3日一次,共2次,休息1周后行乳腺手術切除術。臨床證明術前化療安全可靠。
(二)術中化療
有學者主張在手術當日再用1次CMF方案,以減少術中因手術刺激癌細胞擴散,提高療效。
(三)術后輔助化療
手術后病人臨床證實確有腋窩淋巴結轉移者,均應使用化學藥物進行所謂的"保駕"性治療。以消滅潛在的微小病灶或癌細胞,仍選用CMF方案,一般2年內應用6~8周期,現在倡導,術后連用4~6周期后,定期復查不再應用化療。對于原位癌、微小病灶或早期癌浸潤較淺表,無淋巴結轉移者,根治術后不主張行輔助化療。對于適宜于行輔助性化療的病人,目前多主張術后盡快應用。有學者發現癌細胞術后2周內即可開始倍增,此時細胞生長的GF值高,用藥易產生效果。
眾多研究表明,乳腺癌根治術后的輔助化療,無論單藥或聯合用藥,給藥時間長短,從長期結果看,都能給患者帶來益處。在輔助化療中加入阿霉素可以使腋下淋巴結陽性、ER陰性患者的生存期延長,新藥
紫杉醇、諾維苯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為化療療效的進一步提高提供了條件。腋下淋巴結陰性的病人,無論絕經前后,輔助化療均可有效地延長無瘤生存期和生存期。術后輔助性化療應視為較安全的治療措施,尚無充分證據表明可誘發第二腫瘤。
(四)復發性乳腺癌或晚期乳腺癌的姑息化療
對復發性乳腺癌或晚期乳腺采用的聯合化療方案以CAF及CAP方案為最常用。
CAF方案:
CTX 100mg/m2,口服,第1~14天;
ADM 30 mg/m2,靜脈注射,第1、8天;
5-FU 500 mg/m2,靜脈注射,第1、8天。
CAP方案:
CTX 600 mg/m2,,靜脈注射,第1天;
ADM 60 mg/m2,,靜脈注射,第1天;
DDP 60 mg/m2,靜脈注射,第1天。
每3~4周一次,共4次,有效率在50%左右。
(五)埋藏輸液器動脈化療
是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普外科俞士炳主任醫師等于1990年創造的方法。即在術前全身靜脈化療,然后施行根治或姑息性手術,在術中選擇適宜動脈插管經皮下埋藏輸液器硅膠導管,隨時給藥后,將輸液器的注射壺包埋固定于患側胸壁切口旁皮下層,術后斷續行區域性化療。經臨床觀察該法大減少了多次插管導致的并發癥且痛苦小,療效明顯優于其他化療方法。
(六)化療與中醫藥配合
乳腺癌的化療無特殊毒副作用,有關配合可參見總論第七章第四節。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對134例放、化療期間同時用升血1號方(太子參、首烏、雞血藤、生黃芪各15g,當歸、知母、枸杞子、焦三仙各10g,白術12g,石韋30g,三七粉3g〈包沖〉,大棗7枚,水煎服,同時服用人工牛黃散加味(人工牛黃10g,制乳沒、海龍各15g,黃芪、山慈菇、香櫞、炒三仙各30g,夏枯草、三七粉、首烏、薏似仁、紫花地丁、莪術、仙靈脾各60g,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次3g,日服2次。5年生存率為88.8%。認為放化療期間配合中醫藥治療,療效優于單純西醫綜合治療。
六、內分泌治療
乳腺癌的生長與內分泌有關,臨床觀察內分泌治療副反應較小,有效率與化療相當,緩解期長,生存質量也高。內分泌治療屬姑息性療法,包括手術切除內分泌腺體、放射去勢和藥物治療。
(一)手術切除內分泌腺體及放射去勢
1.卵巢切除與卵巢輻射(放射去勢) 兩種方法去勢的療效相同。手術去勢見效快,多用于一般狀況可,需立即去勢(如高鈣血癥、腦轉移等)的患者;放射去勢生效較慢,一般需6~8周,多用于體弱,非需立即去勢的患者。為增加療效,還可合用藥物去勢。
目前臨床上用于45~50歲,絕經前的淋巴結轉移較廣泛的高危險復發病例,同時,雌激素受體(ER)陰性者、絕經后和年輕病例不適合。
2.腎上腺切除及腦垂體切除術 絕經后或卵巢切除后婦女體內的雌激素大多由腎上腺網狀層所分泌的皮質酮及孕烯經周圍組織轉變而來,垂體分泌的ACTH能調節腎上腺激素的分泌,無論切除腎上腺,還是切除腦垂體,均可阻斷這條途徑的激素分泌,消除雌激素的來源,使腫塊消退。近年來,由于內分泌藥物治療的發展,而這兩種手術的適應證主要又是晚期病人,故一般用藥物治療代替,目前很少使用。
(二)內分泌藥物治療
自從1968年Jensen發現人類乳腺癌組織可能含有雌激素受體(ER)后,人們開始了科學的內分泌藥物治療,并使其有取代內分泌腺體切除術的趨勢。目前內分泌藥物治療主要根據患者的月經情況而采用不同對策。閉經前的目標是卵巢,閉經后是針對切斷雌激素的周圍途徑或抑制雌激素的活動。對非選擇性病人,內分泌藥物治療的反應率約30%。內分泌藥物有雌激素、雄激素、黃體酮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抗雌激素、雌激素合成抑制劑等。
1.雌激素 絕經后5年以上的乳腺癌病人可用雌激素治療。雌激素治療常用藥物有:己烯雌酚,5mg每日3次;乙炔雌二醇,每日3mg。常見副反應為面部潮紅、高鈣血癥、消化道副反應、乳房肥大、陰道分泌物增加等。
2.雄激素 雄激素治療多用于絕經后晚期乳腺癌,對于絕經前及剛手術去勢的患者不宜應用。常用藥物有:丙酸睪丸酮,100mg,每周3次,肌內注射;氟羥甲基睪丸素,10mg,每日2次,口服。主要副反應是男性化、性欲亢進,個別可見阻塞性黃疸。
3.黃體酮類 無論是否絕經均可使用,絕經后與雌激素合用可提高療效。常用藥物有:甲孕酮(MPA),100mg,每日1次,肌內注射,近年有大劑量使用的報道。甲地孕酮,40mg,每日4次,口服,副反應不大。黃體酮類藥物對軟組織轉移及胃轉移療效好,對內臟轉移效果欠佳。
4.腎上腺皮質激素 對于晚期乳腺癌廣泛轉移者,有緩解癥狀的作用,如潑尼松30mg,每日1次,口服。現由于療效不確切且副反應較大,很少單獨應用。
5.抗雌激素 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藥物有三苯氧癢(TAM),10mg,每日2~3次,口服。常見副反應有輕度消化道副反應、潮熱、外陰瘙癢等。總有效率在25%~50%之間,ER陽性患者的有效率可達到60%左右。對軟組織轉移及骨轉移療效較好,對內臟轉移療效欠佳,絕經后婦女較絕經前療效好,絕經后10年以上的婦女有效率幾乎達100%。對于絕經前婦女用三苯氧胺治療不能替代卵巢切除或放射去勢。
6.雌激素合成抑制劑 作用類似于腎上腺切除術,稱為藥物性腎上腺切除。臨床上常用藥物是氨基導眠能(AG),正規用法是:AG250mg,每日4次,口服,氫化可的松40mg,每天1次,口服。連續應用時間1~1.5年。在未選擇的病人中有效率為40%左右。主要副反應是嗜睡、疲倦、直立位頭暈和共濟失調。停藥后不需長期補充激素。在骨轉移病人治療中療效優于TAM。
(三)內分泌藥物的聯合運用
1.絕經前晚期乳腺癌患者初次治療采用卵巢切除術或口服TAM,若失效則化療,見效后病情再次進展行第二次治療時采用口服TAM或卵巢切除術,無效則行化療,有效后病情再次進展行第三次治療時采用孕激素或雄激素、氨基導眠能(AG),無效則化療。
2.絕經后晚期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療采用口服TAM,若無效則化療,見效后病情再次進展行第二次治療時采用孕激素或AG,無效則盡快化療。有效后病情再次進展行第三次治療時用雌激素或雄激素,無效則化療。
最初內分泌治療失效的病人很少對第二次內分泌治療有過高的療效。因而,大多數這樣的病人應該化療,對初次治療失效,但病情進展緩解,ER陰性的病人仍可慮第二次內分泌治療。初次治療效可的病人通常對第二、三次的治療反應也佳。
(四)內分泌藥物與化療藥物聯合應用
經過大量的臨床資料證實,分別單獨采用兩種療效與兩種療法聯合應用療效類似,僅見近期療效有所提高,生存期無明顯延長。建議兩種療法聯合應用不如兩療法序貫或交替使用更為妥當。
(五)內分泌藥物與中醫藥配合
乳腺癌是全身病變的局部表現,內分泌治療是特異性治療的一種,從某種角度講仍為局部或部分治療,故配合全身治療、中醫藥治療,理論上講應能提高療效。從目前資料上看,內分泌治療與中醫藥配合在臨床上確實收到了極好的療效。
筆者一般配合乳腺癌基本方治療,需長期服藥者可配成水丸,以便于服用。
七、免疫療法
乳腺癌的發生發展及預后在很大程度上與機體的免疫反應有關。尤其是所用的化療、放療及內泌治療,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應用免疫療法,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是提高療效的一個重要措施。
(一)主動特異性免疫治療
是應用腫瘤疫苗,誘發機體免疫功能,起到殺傷微小癌腫病灶,防止瘤復發或轉移的目的。應用于臨床治療Ⅰ~Ⅱ期乳腺癌病人,是對外科手術、放療、化療的補充。常用腫瘤疫苗有4種類型:①腫瘤相關抗原加新型佐劑;②腫瘤相關抗原的基因導入滅毒的病毒;③抗獨特型抗體;④細胞因子基因導入腫瘤或其他可傳代的細胞。
(二)非特異性免疫療法
如左旋咪50mg每日3次口服,連用3天,間隔11天為一療程。觀察表明該藥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