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白血病又稱“血癌”,是造血系統的惡性增殖性疾病,該病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是嚴重威脅兒童健康的疾病之一。白血病是全身性腫瘤,以化療為主,根據白血病細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研究表明,高輻射環境下、接觸化學原料、濫用藥物等是引發白血病的因素。因此,遠離誘因是防治的最佳手段。隨著分子生物學、生物遺傳學的進展,新療法、新藥物以及中藥的使用,使白血病預后得到極大的改觀。
硫唑嘌呤是6-硫基嘌呤的咪唑衍生物,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代謝劑。可產生烷基化作用阻斷SH組群,抑制核酸的生物合成,防止細胞的增生,并可引起DNA的損害。動物實驗證實,硫唑嘌呤可使胸腺、脾內DNA、RNA減少,影響DNA、RNA,以及蛋白質的合成,主要抑制T-淋巴細胞而影響免疫,所以可抑制遲發過敏反應,
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本藥的療效需于治療數周或數月后才出現。在上消化道內吸收較佳。血漿中的硫唑嘌呤及6-硫基嘌呤水平與本藥的療效及毒性無相互關系。
硫唑嘌呤與其它藥物聯合應用于器官移植病人的抗排斥反應,例如
腎移植、心臟移植及
肝移植,亦減少腎移植受者對皮質激素的需求。本藥也可單獨使用于嚴重的
風濕性
關節炎,
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自體免疫性慢性活動性
肝炎,尋常天皰瘡,結節性多動脈炎,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慢性頑固自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注射劑只有在無法口服時才由靜脈給藥,且當口服療法可以耐受時即應停用。
器官移植 第1日給予5 mg/kg體重,口服或靜注。維持劑量要根據臨床需要和血液系統的耐受性而調整,通常為1-4 mg/kg體重/日。維持治療應無限期地進行。因為如果治療中斷,就有排斥的危險。
服用硫唑嘌呤時,開始劑量為1-3 mg/kg體重/日。應根據臨床反應和血液學指標所示耐受程度而定。治療效果明顯時,應減少維持量至可保持此治療效果的最低水平。如3個月內病人情況無改善,應考慮停用。所需維持量從1 mg/kg體重/日至3 mg/kg體重/日不等,取決于臨床治療需要和病人個體反應,包括血液學指標所示的耐受程度。
兼有肝和/或腎功能不全者,劑量酌減。老年人用藥的副作用發生率較其他病人高,應采用推薦劑量范圍的低限值。
在治療的首8周內,至少每周檢查1次全血象,包括血小板。如使用大劑量或病人有肝和/或腎功能不全時,血象檢查的次數應該更多。此后每月或最少每3個月重復進行全血象的檢查。
對腎和/或肝功能不全者,應使用推薦硫唑嘌呤劑量的低限值及小心地監察血液學及肝腎功能。若出現肝或血液學毒性時,更應再減劑量。用藥期間不要進行活疫苗的免疫接種。
每瓶硫唑嘌呤注射劑應加入5-15 mL注射用水重組,(重組液pH值為10-12)并在使用前現配,未用完的硫唑嘌呤要廢棄。重組溶液貯存于15-25°C之間時可保存5天。5 mL重組溶液加入20-200 mL下列任一輸注溶液稀釋(稀釋液pH值為8-9.5) :0.18%/0.45%/0.9%的氯化鈉注射液+4%葡萄糖,該稀釋液在室溫下(15-25°C)可保存24小時。如重組或稀釋液中可見混濁或結晶物沉淀,該溶液即應廢棄。
靜脈注射時應注意不要將本藥注射至血管周圍,因為可可導致組織損傷。本藥片劑不應被切開。
配制注射劑應在無菌室或專設的房間中進行,操作人員應戴防護用具(手套,面罩,護目鏡,一次性工作服),如皮膚接觸到藥液,應用肥皂和大量清水清洗,如果濺到眼中,應用氯化鈉溶液或大量清水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