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大腦耗氧量占全身攝氧量的20%,腦力勞動過渡,大腦耗氧量必然上升。而人體能夠攝入的氧有限,消耗多,攝入少。除了造成頭暈.乏力.記憶差.反映遲鈍等問題之外,同樣會對大腦心肌造成嚴重傷害. 人體依賴血液傳輸氧氣,血少了,氧氣自然就少了。氧少了,身體狀況自然下降,因此老年人要每天用血氧儀檢測血氧含量,一旦血氧低于警戒水平,需盡快補氧。
首先講一下氧氣,大家知道人需要氧氣活著,氧氣怎么樣讓人活下去?氧氣在血液當中的紅細胞,由紅細胞通過動脈供養給毛細血管。脈搏血氧儀測量的對于是血氧的飽和度,我們用SpO2,SpO2測量怎么出來?是代表實際含氧量與全氧飽和度的比值。剛才有介紹氧氣怎么樣傳遞到人體各個器官、毛細血管,里面就是靠紅細胞,紅細胞其實很小,非常、非常小,我們這里列了尺寸,是6-8微米的直徑,厚度是2微米,每個細胞的壽命是100-120天,會回收再生。這些細胞是骨髓產生的,所以每個細胞需要7天的時間才能產生,跟電子不是直接有關,但如果不了解的話講一講還是有點意思。成人的體內細胞產生是每秒鐘400萬個,我們由荷爾蒙EPO刺激產生的,運動員會注射這些激素,紅細胞越多攜帶氧氣的能力越強,競賽的過程當中對沒有注射的來講是不公平的,所以在體育激素里面的故事會聽到。
最初的一臺血氧飽和儀由Millikan在20世紀40年代開發。它監測動脈中攜帶氧的血紅蛋白與不攜帶氧的血紅蛋白的比例。典型的血氧飽和儀帶有兩個發光二極管。這兩個發光二極管面向病人的待測部位 - 通常是指尖或耳垂。一只二極管釋放波長為660納米的光束,另一只釋放905,910或者940納米。含氧的血紅蛋白對這兩種波長的吸收率與不含氧的差別很大。利用這個性質,可以計算出兩種血紅蛋白的比例。測試的過程通常不需要從病人身上抽血。通常的血氧儀也可以顯示病人的脈搏。
按照Beer-Lambert定律,比值R/IR與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的函數關系應為線性關系,但由于生物組織是一種強散射、弱吸收、各向異性的復雜光學系統〔2~4〕,不完全符合經典的Beer-Lambert定律,因而導致了表達紅光和紅外光吸光度相對變化測量值(R/IR值),與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之間關系的數學模型建立困難。只能通過實驗的方法來確定R/IR與SaO2的對應關系,即定標曲線。大多數脈搏血氧儀生產廠家都以實驗方法獲取經驗定標曲線以完成產品出廠前的預定標。
血氧儀組成:一個微處理器、存儲器(EPROM與RAM)、兩個控制LED的數模轉換器、對光電二極管接收的信號進行濾波與放大的器件、將接收信號數字化以提供給微處理器的模數轉換器。LED與光電二極管放置在與患者指尖或耳垂接觸的小型探針中。脈搏血氧儀一般還包括小型液晶顯示器。
百濟護理師溫馨提醒:呼吸疾病患者特別是長期打鼾的、使用呼吸機和制氧機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血氧儀來監測治療效果;戶外運動者、登山愛好者、體育運動者在運動時都使用血氧儀,及時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并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