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 陳珊宇 王福喜 劉濤峰 魏生才 王紅艷 張學奇 楊森
(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年12月第33卷第6期:383-385)
【摘要】目的:探討遺傳因素在銀屑病發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問卷和隨訪形式對720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及其家系進行遺傳流行病學調查,應用Epi info 6.0軟件和Falconer公式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結果:①尋常型銀屑病男、女患者的首次發病高峰年齡分別在20~29歲和10~29歲;男、女平均首發年齡分別為(67.57±12.8)歲和(63.01±12.40)歲(P<0.01)。②720例中有家族史者212例(29.4%)。男性有家族史者發病年齡早于無家族史者(P<0.01);父或/和母患銀屑病的先證者首發年齡早于雙親正常的患者(P<0.05)。③I型銀屑病( 早發型,首發年齡<40歲)各級親屬患病率均高于II型銀屑病(晚發型,首發年齡≥40歲)(P<0.01)。I型中,女性平均首發年齡早于男性(P<0.01),II型中無此差別。④先證者一、二級親屬的遺傳度分別為71.07%±2.05%和36.77%±5.17%。結論:銀屑病屬于多基因遺傳疾病,遺傳因素在其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關鍵詞】銀屑病;患病率;遺傳性疾病
近年來,遺傳因素在銀屑病發病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為了解遺傳因素在其發病中的作用,我們對720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進行遺傳流行病學調查,報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①病例組:720例銀屑病患者(先證者)來自
(二)資料收集: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對每例患者及正常對照進行詳細檢查和問卷調查,主要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首次發病年齡、家族史等。先證者及對照的患病親屬均經縣級以上皮膚科醫師診斷并經我科隨訪確診,調查結果經核對后登記入表。
(三)資料處理及分析:利用Epi info 6.0程序軟件,建立資料的數據庫并對資料處理和分析;用Falconer法估算銀屑病的遺傳度。
結果
(一)一般情況:720例先證者中,男408例(56.67%),女312例(43.33%),年齡在3~76歲間,平均年齡為(33.28±13.71)歲,平均首發年齡為(25.59±12.48)歲。有家族史者212例,為29.4%,其中男125例,女87例。Ⅰ型銀屑病(早發型,首發年齡<40歲)633例,占87.92%,其中男351例,女282例;Ⅱ型(晚發型,首發年齡≥40歲)87例,占12.08%,其中男57例,女30例。先證者的一級親屬4547人(父母1440人,同胞2164人,子女943人),其中患病245人(父母90人,同胞115人,子女40人),患病率為5.39%;二級親屬10746人,患病89人,患病率為0.83%。
(二)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首次發病年齡與性別差異:平均首發年齡女性為(23.01±12.40)歲,男性為(27.57±12.18)歲,經t檢驗,兩者差異有顯著性(t=4.92,P<0.01)。有家族史的男性平均首發年齡為(25.06±11.36)歲,早于無家族史的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的(28.68±12.39)歲,經比較t=2.88,P<0.01,而有家族史和無家族史女性的平均發病年齡分別為(22.24±12.47)歲和(23.31±12.39)歲,兩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t=0.68,P>0.05)。詳見表1。從表1中還可見,男、女性患者首次發病高峰年齡分別在20~29歲和10~19歲年齡段。有家族史女性和無家族史女性的比例在各首發年齡段差異均無顯著性,有家族史男性和無家族史男性的比例在10~19歲和40~49歲首發年齡段差異有顯著性。
(三)先證者父母患病與否對首次發病年齡的影響:父母一方或雙方有同患的男、女先證者平均首發年齡分別為(22.10±7.04)歲和(19.26±9.58)歲,而雙親正常的男、女患者平均首發年齡分別為(28.31±12.55)歲和(23.53±12.67)歲,對兩者的男、女平均首發年齡分別行t檢驗,差異均有顯著性(男性t=5.16,P<0.01;女性t=2.46,P<0.05)。
(四)720例Ⅰ型和Ⅱ型銀屑病患者一、二級親屬患病率及首發年齡比較:患病率比較見表2,兩型銀屑病患者的一級親屬和二級親屬患病率的比較以及Ⅰ型患者各級親屬與Ⅱ型患者相應親屬患病率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均<0.01)。Ⅰ型銀屑病患者中,女性的平均首發年齡為(20.21±8.97)歲,早于男性的(23.91±8.05)歲,且差異有顯著性(t=5.39,P<0.01);而Ⅱ型銀屑病患者中,男、女平均首發年齡分別為(50.09±8.59)歲和(49.37±8.65)歲,兩者差異無顯著性(t=0.37,P>0.05)。
(五)720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一、二級親屬的遺傳度估計:見表3。720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一、二級親屬的遺傳度分別為71.07%±2.05%和36.77%±5.17%。
討論
我們對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及其親屬首次發病年齡的分析,不僅揭示男、女性發病各有特點,還從側面說明遺傳因素在銀屑病的發病中有一定作用。不論是720例先證者,還是進一步分型后的Ⅰ型銀屑病,普遍具有女性的首次發病年齡早于男性的特點,但Ⅱ型患者的首發年齡無性別上差異,推測可能與女性激素在銀屑病發病中的作用有關。雖然以往就有女性患者發病年齡早于男性的報道,但沒有再深入分析因發病年齡不同而區分的Ⅰ型和Ⅱ型銀屑病是否均存在此差別。有家族史患者的平均首發年齡(23.9±11.88歲)小于無家族史的平均首發年齡(26.3±12.66歲),提示遺傳因素在尋常型銀屑病發病中的作用;不同性別的首次發病年齡在有無家族史上亦有差別,有家族史男性的發病年齡早于無家族史的男性,但此差別并不存在于女性,可能與女性發病年齡本身較早等有一定關系,劉承煌等曾有類似報道。有報道父母患病與否對首發年齡也有影響,我們的結果與此一致。
在本組研究中,我們將720例銀屑病先證者分為Ⅰ、Ⅱ型并加以分析。其中Ⅰ型銀屑病患者占絕大多數。父或母有同患的Ⅰ型銀屑病患者(87例)和Ⅱ型銀屑病患者(0例)之比為12.08%∶0%,Ⅰ型患者一、二級親屬的患病率均明顯高于Ⅱ型患者相應親屬的患病率等,這些結果支持Henseler等[7]早發銀屑病與遺傳關系密切的觀點。但Ⅱ型銀屑病為40歲后發病,其一、二級親屬的發病情況因年代和就醫等條件的限制而不能確診,乃至Ⅱ型銀屑病患者親屬的患病率偏低的可能不能不考慮。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銀屑病的發病與遺傳因素關系密切,可能為多基因遺傳病,即銀屑病的遺傳由多對可加性微效等位基因決定,但在其發生中同時也受環境暴露因素的影響。我們通過嚴格質控的調查結果也支持該觀點。首先本組所研究病例的各級親屬患病率明顯高于相應對照和一般人群的患病率,患者一級親屬的患病率顯著高于二級親屬的患病率等,均體現銀屑病具有家族聚集現象。本組中有家族史患者占29.4%,即近1/3患者的家族成員有同患,這也提示銀屑病有一定的遺傳基礎。該比例較國內報道的15.53%~23.8%略高,國外的報道多在30%左右,這可能與調查人群的區域性和調查方法等各異有關。患者同胞患病率(5.31%)及一級親屬患病率都遠小于1/2和1/4,故不符合單基因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進一步計算先證者一級親屬遺傳度為71.07%±2.05%,該結果與多數報道的52%~79%基本一致。遺傳度大于60%,說明在銀屑病發病中遺傳因素較環境因素有更重要的作用。因本組對照二級親屬的銀屑病患者數為0,故只能利用對照的一級親屬來大致估算先證者二級親屬遺傳度為36.77%±5.17%,說明到達二級親屬,遺傳因素的發病作用已較小。但是我們利用對照一級親屬來估算患者二級親屬的遺傳度,可能是低估了銀屑病患者二級親屬的遺傳度,所以這種方法估算出的二級親屬遺傳度很可能不準確,有待進一步增加資料以深入探討。以上結果均表明銀屑病屬于多基因遺傳病。一級親屬遺傳度在70%左右,表明銀屑病并非是高遺傳度疾病,環境因素如感染、外傷等在它的誘發中也起一定作用。至于其中有哪些微效基因起作用,以及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間如何相互作用而導致銀屑病的發生,這將是我們今后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