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奈瑟氏菌是一種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性傳播疾病(STD)。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淋病的發病率有所下降,非淋菌性感染上升。但在發展中國家,其仍是最常見的STD。淋病在我國各種法定傳染病中發病率僅次于瘧疾和肝炎居第3位。其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耐藥率逐年上升。那么淋病奈瑟氏菌產生耐藥的機理是什么呢?產生耐藥的機理是什么呢?下面由百濟藥師為你一一講解。
淋病奈瑟氏菌耐藥性的產生
治療淋病奈瑟氏菌感染的藥物,1991年WHO建議監測的核心組藥物有5種:青霉素、四環素、壯觀霉素、環丙沙星及頭孢三嗪。關于淋病奈瑟氏菌耐藥起源,現代微生物學認為有兩種可能:自發突變學說,即耐藥性的產生是由于菌株的自發突變。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隨著抗生素的應用,抗生素敏感的細菌逐漸減少而耐藥菌逐漸增多;耐藥遺傳信息的傳遞產生了新的耐藥株。染色體DNA或質粒基因上有控制耐藥性的遺傳信息,淋病奈瑟氏菌耐藥基因在細菌DNA重組時進入敏感菌株,從而使耐藥菌株增加。
淋病奈瑟氏菌耐藥的類型
從1975年首次分離到產β-內酰胺酶的耐青霉素淋病奈瑟氏菌菌株(PP淋病奈瑟氏菌)以后,在世界各地相繼有報道,此類菌株從嗜血桿菌或其他革蘭陰性菌中獲得耐藥質粒,能產生TEM型的β-內酰胺酶,破壞青霉素的β-內酰胺環。該菌尚有染色體介導的不產生β-內酰胺酶的耐青霉素的淋病奈瑟氏菌(CMR淋病奈瑟氏菌),是由于耐藥菌株染色體上多位點選擇性突變所致。因此,通過測定β-內酰胺酶將淋病奈瑟氏菌分成質粒介導的和染色體介導的二種耐藥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