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準分子激光屈光手術的廣泛開展,在臨床上,我們常發現部分患者術后出現間歇性視物模糊,視覺疲勞[等癥狀。據報道,此現象和術后調節需求的變化有關[2],也和患者自身單眼調節幅度有密切聯系。調節幅度越大,視近物就更加舒適;凋節幅度越小,視近不適的癥狀就越明顯。目前lasik術后的治療主要以激素及人工淚液點眼為主。它們并不能改變眼的調節能力。因此對術后
視疲勞并沒有明顯的療效。
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所含的洋地黃和七葉亭苷成分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眼的調節能力。
本研究主要觀察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術后早期運用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后患者主觀癥狀及眼調節幅度的變化,探討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用于治療LASIK術后視疲勞的可行性。現講結果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選擇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行lasik術的患者共100例200只眼。隨機分入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組50例100只眼,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18~38歲。對照組50例100只眼,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齡18~40歲。
研究方法:①屈光度的測定:采用日本Topcon8100型電腦驗光儀和主覺驗光相結合確定屈光度。②屈光手術:用Nedik EC-5000完成標準Lasik手術 ③單眼調節幅度的測定:讓患者單眼閱讀眼前40 cm處比其最佳視力視標大1行的視標,逐漸增加一0.25 D負鏡片直至視標第一次出現持續性的模糊,此時所加的負鏡片為單眼的正相對調節幅度。加上一2.5 D的補償屈光度(檢查距離40 cm),即為單眼調節幅度。④近距離工作疲勞癥狀評分:
施圖倫組和對照組在術后一周,術后兩周和1月進行近距離工作疲勞癥狀調查,計累積總分為近距離工作疲勞癥狀得分,具體評分辦法。
本研究通過運用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和常規治療對比發現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能有效地緩解Lasik術后產生的視疲勞。其原因主要考慮為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的主要成分是洋地黃和七葉亭苷,二者均為血管活性藥物,臨床主要用于治療
黃斑變性。其治療眼疲勞與其藥物成分有關。洋地黃具有激活色素上皮酶的作用,使其吞噬感光細胞外節物質功能增強,增加代謝產物運出,增加營養物質的輸送,從而利于感光細胞功能恢復,這可能是用藥后視物模糊、重影首先緩解消失的原因;洋地黃還可以改善睫狀體血流,增強睫狀肌收縮力,增加了調節功能,使近點近移(視疲勞者近點遠移),從而緩解調節性或肌性眼疲勞,這可能是該藥治療視疲勞的主要機制。七葉亭苷可減少毛細血管阻力、改善視網膜脈絡膜的微循環,增加視網膜的血流量,利于眼疲勞的緩解。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對緩解視疲勞有一定的作用,且長期使用未出現不良反應。使臨床多了一種治療視疲勞的途徑,但由于觀察病例有限,其相關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