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由于椎間盤的耐 牽拉力變弱, 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問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 繼而出現后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 軟骨化骨化等改變。
對于頸椎間盤突出引起神經根性頸椎病者,通常采用前路手術, 直接切除椎間盤植骨。有后縱韌帶骨化及黃韌帶肥厚者, 常采用后路單開門手術。較為安全,便于操作, 不但能徹底擴大頸椎管解除壓迫,還不去除骨性組織,堅固穩定頸椎;同時還能解決神經根的壓迫, 常用于多節段的椎管狹窄, 后縱韌帶骨化、兩個間隙以上的間盤突出等。
但是,這些手術方法有其弊端:單開門手術能使脊髓后漂浮,神經根減壓但同時牽拉了神經根, 神經根比其他節段神經根短,活動余地小, 節段常位于減壓范圍的中點,術中減壓后脊髓移位, 可引起對, 神經根的牽了損傷;再加上手術瘢痕的壓迫, 故出現或加重根性癥狀。主要后遺癥狀是頸椎活動度明顯減少,僵硬,肩頸部疼痛, 甚至雙上肢疼痛麻木。下肢癥狀及二便功能改善比較顯著,但上肢癥狀解決不理想,極個別甚至會加重。
神經根型頸椎病也稱痹痛型頸椎病,屬“ 痹證” 范疇, 以腎氣虛,痰瘀互結、脈絡痹阻為基本病機, 治宜補腎益氣, 活血舒筋以祛痰,搜風通絡之法。手術治療以后, 出現一些后遺癥狀, 祖國醫學理論解釋為“ 氣傷痛, 形傷腫”, 腫乃瘀也, 傷氣者,每多有血瘀, 兩血瘀凝,必致阻礙氣機流通, 出現“ 項背強幾幾”。故以上并發癥主病機:氣滯血瘀互為因果。今年以來對術后并發癥, 中醫辨證符合血瘀氣滯、脈絡閉阻者給以頸痛片化裁治療, 能補氣、行氣、止痛、活血、散瘀, 宣通經絡之氣,收到良好的效果具有益氣活血, 宣閉通絡的功效。
頸痛片由三七、延胡索、葛根、威靈仙、白芍、羌活、川芎組成,具有益氣活血,宣閉通絡的功效。臨床藥理學明,該藥具有活血化瘀,鎮痛和修復受損神經功能的作用。臨床研究表明,頸痛片能明顯改善中醫癥狀,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下降, 與彌可保比較有一定的優勢,治療前后患者的一般檢查,均表明有較好的安全性。可以配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術后出現的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