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肝益脾顆粒主要由茵陳、蒲公英、五味子、茯苓、山楂、黃芪等成分組成,其中茵陳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五味子補益肝腎,收斂固澀;蒲公英清熱解毒,利膽散結;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黃芪可調節肝病患者免疫功能,可增強細胞免疫,改善肝臟功能,諸藥之間有機地互相配合,共奏祛邪與扶正之功。舒肝益脾顆粒用于濕熱阻滯而致的急、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膽囊炎等病癥。自2004年6月~2005年1月采用舒肝益脾顆粒治療輕、中度慢性乙型肝炎70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擇70例患者均為本科門診及住院患者,診斷以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進行。按就診順序編號,單數號進入治療組,雙數號進入對照組。兩組一般情況見表1,具有均衡可比性。臨床表現有食欲減退、乏力、尿黃、輕度厭油等。
治療組:舒肝益脾顆粒,每日3次,每次1包,60天為1個療程;對照組:甘利欣膠囊,每日3次,每次150mg,60天為1個療程。2組均同時口服VitC,Vit B 6 之外不加用其它任何保肝及抗病毒藥物。觀察指標: 包括一般情況(臨床癥狀,體征)、肝功能、HBV免疫學標記物和HBV-DNA等指標。
我國是慢性乙型肝炎發病率較高的國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具有可治性、難治性、復發性和長期性的特征。2003年亞太地區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共識提出了切合臨床實際的短期治療目標,即減輕肝臟炎癥,防止肝纖維化和(或)肝功能失代償,維持HBVDNA陰性和ALT正常。因此護肝、降酶、減輕肝臟炎癥的治療成為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祖國傳統中醫藥理論認為:肝臟的病因包括內因和外因二個方面,多與素體虛弱、內傷不足有關,濕熱交蒸,濕熱困于脾胃,熏蒸肝膽,影響肝之疏瀉,肝膽失于疏瀉,郁結日久,又得寒氣外來,傷及正氣則成慢性肝炎。
本試驗結果證實:舒肝益脾顆粒在改善臨床癥狀及降低轉氨酶指標等方面與甘利欣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對部分臨床癥狀的改善(腹脹、乏力、尿黃)差異有顯著性(P分別<0.05、0.01);對黃疸的改善方面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乙肝病毒標記物和HBVDNA的影響方面2組治療前后及2組之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對此,我們分析可能與治療觀察時間太短有關,如延長觀察時間可能有一定的療效。在治療過程中,除1例患者出現心悸、頭暈癥狀后不同意繼續用藥外,其他患者都完成療程,沒有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我們認為:舒肝益脾顆粒可作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護肝、降酶、減輕肝臟炎癥、改善臨床癥狀較為理想的藥物,更適用于有黃疸的患者的治療,而且服用方便,副作用輕微。對病原學的影響及遠期療效有待今后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