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常選擇干擾素和核苷類藥物抗病毒治療,但因干擾素有較明顯的副作用,核苷類治療易出現耐藥、復發、及經濟等因素,導致有些病人不愿意接受抗病毒治療。葉下珠是早年用于治療黃疸、無名腫毒的傳統中草藥,中醫認為其具有清熱平肝、消腫解毒之功效。
百賽諾(雙環醇)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一類
肝病新藥,有關研究顯示百賽諾片對改善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有明顯效果。具有明顯的肝細胞保護作用和一定的抗肝炎病毒作用。用
葉下珠片聯合百賽諾治療慢性乙型肝炎30例,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2006年1月~2007年2月,在我科進行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30例。診斷符合2006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慢性肝病防治指南》[1]中診斷標準。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9~50歲,平均26.3歲;均是停
拉米夫定后復發的慢乙肝患者。全部患者血清HBVDNA陽性;所有患者因經濟或對抗病毒治療有過慮等原因,拒絕干擾素或其它核苷類似物抗病毒治療。排除明顯的心、腦、腎、
糖尿病及精神病史,非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2 治療方法 患者的基礎治療相同:以護肝寧和水飛薊素口服護肝治療。所有患者同時服用百賽諾25mg,3次/d和葉下珠片6片,3次/d,療程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肝功能(ALT、AST、和A/G)的變化、HBVDNA和HBeAg陰轉率、HBeAg/抗HBe血清轉換率。
1.4 療效判斷 根據2006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的《慢性肝病防治指南》中的抗病毒治療的聯合應答標準來判斷,其中①完全應答(CR)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療后ALT恢復正常。HBVDNA檢測不出(PCR法)和HBeAg血清學轉換;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療后ALT恢復正常,HBVDNA檢測不出(PCR法);②部分應答(PR)介于完全應答與無應答之間。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療后ALT恢復正常,HBVDNA(105拷貝/ml,但無HBeAg血清學轉換;③無應答(NR)未達到以上應答者。
1.5 統計學處理 用spss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治療前后ALT、AST、
白蛋白、球蛋白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該組患者ALT及AST水平明顯下降,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治療后肝功能復常率及血清病毒指標陰轉率 資料顯示各組ALT復常率、AST復常率及HBVDNA陰轉率較明顯。
2.3 不良反應 全部病人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不適癥狀。監測血、尿常規、腎功能均未見明顯異常。
資料提示,葉下珠片聯合百賽諾對停拉米夫定后復發及未行抗病毒治療的慢乙肝患者療效顯著。葉下珠片聯合百賽諾可成為沒有條件采用干擾素、核苷類藥物抗病毒或對核苷類耐藥的慢乙肝患者臨床治療的一種嘗試.但我們收集病例數少,遠期療效如何,有待進一步隨訪、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