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尚無特效療法。臨床證實,中醫辨證施治聯用乙肝疫苗及(或)抗病毒藥、免疫制劑等有一定效果,現綜述如下:
1 中藥與乙肝疫苗
1.1 扶正解毒湯 49例患者給扶正解毒湯(黃芪、豬苓、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女貞子各30g,太子參、茯苓、枸杞子各20g,貫眾、丹參各25g,白術、虎杖、桃仁、靈芝各15g,柴胡12g,甘草6g),日1劑,服用4個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20μg/次,每2周1次,共6次。
總有效率85.7%,HBsAg、HBeAg、抗-HBc陰轉各為36.7%、65.3%、38.8%,抗-HBs、抗-HBe轉陽各為28.6%、61.2%。
本病多為虛實相兼,治宜扶正解毒,方中黃芪、太子參、靈芝、白術、柴胡補氣疏肝健脾,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枸杞子、女貞子滋補肝腎,增強肝細胞免疫應答;貫眾、虎杖、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茯苓、豬苓清熱利濕解毒,抑制乙肝病毒;桃仁、丹參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抗肝纖維化,防癌變;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共奏補氣健脾、滋補肝腎、清熱利濕、解毒活血之效,聯用乙肝疫苗效果更佳。
1.2 復方肝康片 慢性乙肝患者115例用復方肝康片(黃芪、豬苓、白花蛇舌草、當歸、柴胡、丹參、黃芩等)口服,每次6片,3次/d,3個月;乙肝免疫復合物型治療性疫苗,每次1ml,肌注,每2周1次,共6次。結果:HBsAg滴度下降者占31.7%,HBeAg、HBV DNA陰轉率各為38.2%、45.8%,CD4/CD8值亦有增高。
國內學者多認為,中醫藥可改善乙肝患者癥狀及肝功能,但清除病毒較困難。而聯合治療可改善免疫功能失調,消除機體對乙肝病毒免疫耐受狀態,有利于清除病毒。
1.3 雙虎清肝顆粒 本藥每次2袋,每日2次口服,3個月為1療程;乙肝疫苗20μg/次,肌注,每月1次。治療42例,總有效率92.9%。慢性乙肝常因濕熱疫毒蘊伏體內,形成疫毒熱盛、痰濕中阻、氣滯血瘀等證候。
該顆粒具有清熱利濕、化痰寬中、理氣活血功效,方中虎杖、黃連、丹參、法半夏、枳實、蒲公英清熱利濕,可改善濕熱內蘊所致胃脘痞悶、惡心厭油、食少納差、脅肋疼痛、腹部脹滿、大便黏滯不爽或臭穢、身目發黃等癥狀,促進ALT 降低和HBVDNA 陰轉。聯用乙肝疫苗,能誘導特異性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應答,特別是CTL活性,以清除病毒,發揮治療作用。
2 中藥、抗病毒藥與乙肝疫苗
2.1 冬蟲夏草脂質體與拉米夫定 慢性乙肝患者47例口服拉米夫定100mg/d×50周,治療組加服冬蟲夏草多糖脂質體(商品名:可博利)口服液30ml/d×50周、每月肌注重組乙肝疫苗15U/次,共6次。
結果:肝功能改善情況及血清HBVDNA轉陰數均優于拉米夫定組(P<0.05),并伴有血清HBeAg-HBeAb轉換。拉米夫定不能清除整合于染色體上的HBVDNA及ccc DNA ,且可能誘導HBV 產生YMDD變異,致病毒活躍復制,故其病毒學療效約65%。蟲草具調節免疫功能、保護肝臟、抗肝纖維化等作用。三藥聯用療效較好。
3 中藥、免疫制劑與乙肝疫苗
3.1 中藥與豬苓多糖 治療組123例患者,濕熱中阻型,用川厚樸、土茯苓、綿茵陳、金錢草、柴胡、貫仲、白術、云茯苓、芡實;肝郁脾虛型:用黃芪、參黨、云茯苓、白術、首烏、柴胡、郁金、白芍、夏枯草、甘草;肝腎陰虛型:用枸杞子、山萸肉、準山藥、云茯苓、川芎、首烏、生地、五味子、白芍;瘀血阻絡型:用桃仁、紅花、牛膝、柴胡、枳殼、川芎、大黃、制鱉甲;脾腎陽虛型:用白術、云茯苓、黨參、杜仲、桑寄生、五味子、熟附子、炙甘草、吳茱萸,日1劑,煎服。
豬苓多糖注射液40mg,肌注,每日1次;乙肝疫苗30μg,肌注,2周1次,療程均為3個月。結果:ALT復常率達97.1%,HBeAg和HBV-DNA陰轉率達80.9%,優于用豬苓多糖及乙肝疫苗之對照組。豬苓多糖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合并乙肝疫苗治療慢性乙肝有一定療效。據報道,貫仲、白花蛇舌草、首烏、五味子、大黃、茵陳、黃芪、桑寄生、生地、夏枯草對HBV有抑制作用;黃芪、女貞子、附子、補骨脂、肉蓯蓉、首烏、枸杞子、當歸等可增強免疫力。
中醫辨證施治,聯用豬苓多糖、乙肝疫苗對改善臨床癥狀、肝功能及HBV血清學指標有效。
3.2 活血化淤保肝湯與胸腺肽 86例慢性乙肝患者用活血化淤保肝湯,日1劑,煎服。胸腺肽注射液6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靜滴,30天后改為20mg 肌注,日1次,用60天;乙肝疫苗30μg肌注,每15天1次,共6次。
有效率為78%,高于用促肝細胞生長素、干擾素之對照組(P<0.05)。肝病久易氣滯血淤,治宜活血化淤,兼以保肝。本方中,桃仁、郁金、五靈脂、丹參活血化淤止血,軟堅散結,增加肝臟血流量,促進乙肝抗原轉陰,改善肝功能,提高血漿白蛋白,并有回縮肝脾作用。
柴胡、澤蘭辛散溫通,不寒不燥,舒肝氣通經脈,祛淤散結不傷正氣。山甲、鱉甲活血化淤通絡,滋補肝陰、軟堅散結,對早期肝硬化、脾大有軟化作用;赤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白芍、柴胡降低血清ALT,抑制HBV復制,促進肝糖原及核糖核酸的合成,保護肝臟,促使肝細胞生長。
冬蟲夏草、白花蛇舌草歸肝腎經、清熱解毒,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抗體形成。甘草調和諸藥。胸腺肽、乙肝疫苗增強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復制。聯用可起協同和增效作用。
3.3 茴針散與潘生丁 慢性HBV感染者180例,隨機分組。A組:茴針散1包/次(含小茴香6g、鬼針草9g),日服2次;B組:乙肝疫苗20μg/次,肌注,1次/15d;潘生丁片75mg ,1次/晚,頓服;C組:同時應用A、B組藥物。用1年。
C組有效率80%,HBVDNA及HBeAg 轉陰率為56.3%和50.9%,顯著優于A、B組(P<0.05)。慢性HBV 感染尚無特效療法,抗病毒治療是攻克本病的關鍵,但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處于完全或部分免疫耐受狀態,一般認為不適合抗病毒治療。
但有文獻報道,適當的免疫反應能夠清除HBV復制模板cccDNA 。乙肝疫苗聯合潘生丁治療慢性HBV感染系國家“七五”攻關項目,臨床證實有效;茴針散系中醫醫治黃疸證之要方,小茴香味辛、性溫,入肝、腎、脾、胃經(肝腎同源,肝與腎是血與精的關系,精血相互滋生、轉化),用這可補腎于精,生血于肝,丹田充,則體健,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鬼針草清涼解毒、行瘀活血、抗病毒護肝,并免小茴香之辛熱。故本方有保肝解毒、補腎益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3.4 參珠湯或葉下珠、干擾素 一組患者應用α-2b干擾素300萬U肌注,日1次,3周后改為每周3次;乙肝疫苗30μg皮下注射,兩周1次;參珠湯水煎服,日1劑,療程3個月。療效優于干擾素組(P<0.05)。
干擾素對慢性乙肝療效肯定,但轉陰率較低、副作用較大。乙肝疫苗可能通過“旁路”激活處于免疫耐受或低下狀態的免疫細胞,提高特異性免疫應答,有利于清除HBV。湯劑中苦味葉下珠清肝明目,瀉火消腫,收斂利水,解毒,具抑制HBV復制及抗癌保肝作用。
苦參清熱燥濕、退黃、利尿解毒及抑制HBV復制。 丹參活血祛瘀、保肝、抑制HBV復制,促進肝細胞再生,抑制膠原纖維增生及減輕肝間質炎癥。黃芪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增強免疫功能。合用可抗HBV,調節免疫功能,減輕干擾素的不良反應,改善肝功能及阻止肝纖維組織增生。
譚氏采用葉下珠膠囊口服,張氏用中藥(苦參、枸杞、丹參、黃芪等)煎服,均聯用干擾素、乙肝疫苗治療慢性乙肝,療效相近。
4 中藥、母牛分枝桿菌菌苗與乙肝疫苗
慢性乙肝58例采用中藥口服聯合乙肝疫苗、母牛分枝桿菌菌苗注射,HBeAg和HBVDNA的陰轉率優于口服荃克肝舒片組(P<0.01)。其方中靈芝、丹參、五味子、柴胡益氣活血,保肝降酶;茵陳、板蘭根、甘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并有抗病毒作用;千斤拔祛風利濕、消瘀解毒、益腎健脾,千斤拔所含生物堿及B谷溜醇等有抗炎、抗病毒和增強免疫的作用。
小劑量乙肝疫苗誘導體液免疫應答,大劑量(40~60μg)長時間(1年)應用,可誘導細胞免疫應答,有助清除HBV;母牛分枝桿菌菌苗具雙向免疫調節功能,可促進T淋巴細胞轉化增殖,改善細胞免疫,并提高巨噬細胞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5 虎蛇芪靈珍珠湯與卡介苗
58例患者采用本湯劑水煎服,日1劑,用3個月;卡介苗0.1ml皮內注射,每月1次,共8次。總有效率為87.9%。慢性乙肝常因外感濕熱疫毒,正氣不足,不能拒邪于外,正邪相爭擾亂人體功能,異致氣血失訶,肝郁脾虛,進而氣滯血瘀,久瘀成毒,溫熱瘀毒導致正虛血瘀,臟腑功能失調利于病毒復制。
治以清熱利濕化瘀、清除乙肝病毒為重點,調理肝脾、扶正固本為根基。方中葉下珍珠、白毛藤、白花蛇舌草、虎杖、貫眾、蒲公英解毒排邪清熱利濕,具抑制HBV 和增強細胞免疫的作用。黃芪、靈芝、枸杞、女貞子、白芍健脾疏肝扶正固本,增強細胞免疫,調控體液免疫,誘生干擾素。丹參、郁金、鱉甲活血化瘀,抗肝纖維化,改善微循環,增強組織灌流,使肝脾回縮變軟。
本方攻補兼施,清熱化瘀不傷正,益氣疏肝健脾滋腎不留邪。卡介苗能提高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從而有利于清除H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