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中醫又稱“乳癖”,是乳腺實質的良性增生,是婦女多發病,常見于中年婦女,其高發病年齡段為30-50歲的女性。筆者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運用中醫理論辨證論治乳腺增生病30例,療效較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目的 觀察辨證論治乳腺增生病的臨床療效。 方法 將乳腺增生病患者60例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辨證治療,煎服中藥;對照組口服
乳癖消片,一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經期停服,共治療3個療程。 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 中醫辨證論治乳腺增生病療效明顯。
1 資料與方法 :
1.1診斷標準:中醫診斷與辨證標準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2002年通過的乳腺增生病診斷標準[1]:
1.1.1有乳腺腫塊,且多數伴乳房疼痛等癥狀,連續3個月不能緩解。
1.1.2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
1.1.3利用乳房彩色多普勒、乳腺鉬靶攝片等輔助診斷。
1.1.4經穿刺組織學檢查為良性增生者,同時排除
乳腺癌等其他乳腺病。
1.2臨床資料:60例患者均為2009年1月-2011年12月門診病例,年齡21-52歲,平均36歲;30歲以下10例,31-40歲35例,41歲以上15例;已婚52例,未婚8例;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5年;單側乳腺增生35例,雙側乳房增生25例,伴月經先期者20例。所有病例治療前均經乳房彩色多普勒、乳腺鉬靶攝片或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增生病。其臨床特征為:
1.2.1乳房疼痛常為脹痛或刺痛,單側或雙側,疼痛與月經周期有關,往往在月經前疼痛加重,月經來潮后減輕或消失,有時整個月經周期都有疼痛;1.2.2乳腺一側或雙側有增生腫塊,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個乳腺,腫塊呈顆粒狀、結節狀或片狀,大小不一,質韌而不硬,增生區與周圍乳腺組織分界不明顯。
1.2.3乳房疼痛與乳房腫塊
可同時出現,也可先后出現,或以乳房疼痛為主,或以乳房腫塊為主。將6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臨床資料經統計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治療組經辨證分型煎服中藥:……1.3.1肝郁痰凝 多見青壯年婦女,乳房腫塊隨喜怒消長;伴有胸悶脅脹,善郁易怒,
失眠多夢,心煩口苦,舌苔薄黃,脈弦滑。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結。方藥:柴胡10克 當歸15克 白芍10克 青皮10克 陳皮10克 甘草10克 海藻15克 瓜蔞15克 昆布15克 連翹15克 浙貝母10克 山甲珠10克 元胡15克 蘇木10克。
1.3.2沖任失調 多見于中年婦女,乳房腫塊月經前加重,經后減輕,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經先后失調,量少色淡,或閉經;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調理沖任,溫陽化痰。方藥:柴胡10克 白芍10克 當歸15克 仙茅10克 淫羊藿15克 熟地20克 肉蓯蓉15克 菟絲子15克 香附15克 蘇木10克 夏枯草15克。中藥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ml,一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經期停服,連3個療程。對照組口服乳癖消片(沈陽紅藥制藥有限公司,100片/瓶),每日3次,每次6片,一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經期停服,連用3個療程。
1.4療效標準[2]:參照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乳腺病專題組制定的標準(1994):
1.4.1臨床治愈:乳房疼痛消失,腫塊消失,無觸痛,停止治療3個月后無復發,隨訪無復發、惡變、纖維瘤變。
1.4.2顯效:乳房疼痛和觸痛明顯減輕或消失,腫塊明顯縮小變軟,腫塊直徑縮小1/2以上者。
1.4.3有效:乳房疼痛和觸痛減輕,腫塊縮小不足1/2;或腫塊縮小1/2以上,但乳房疼痛未減輕。
1.4.4無效:腫塊不縮小或反而增大變硬,或單純乳痛緩解,而腫塊不縮小者。以(臨床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計算總有效率。
1.5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3討論乳腺增生病臨床表現主要為乳房腫塊與乳房疼痛,并隨月經有周期性變化,易受情緒變化的影響,病情易復發,是乳腺實質的增生,增生可發生于腺管周圍、腺管內,也可發生于小葉實質,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3]雌、孕激素比例失調。現代醫學除了主張手術治療及用激素治療外,無特異性的治療。
中醫經絡理論認為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的循行都與乳房有密切的關系,除此以外還有奇經八脈中的沖任兩脈。肝經循脅肋,過乳頭,乳頭乃足厥陰肝經所屬;乳房為足陽明胃經循行部位;足少陰腎經入乳內,故中醫認為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和腎。乳腺增生病相當于祖國醫學的“乳癖”,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是乳癖發生的重要原因。平時情志不暢,導致肝郁氣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木克脾土,脾不化濕,痰濁內生;痰氣郁結,瘀血阻絡,故易致乳房腫塊。正如《外科正宗》記載:“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此外腎氣不足,沖任失調也是引起乳癖的原因之一。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化生天癸,而天癸可濡養沖任兩脈,沖任兩脈下起胞宮,上連乳房。若腎氣不足,沖任失調,引起氣血瘀滯,則易致乳房疼痛和結塊。正如《圣濟總錄》認為“婦人以沖任為本,若失于將理,或風邪所客,則邪壅不散,結聚乳間,或硬或核,痛病有核。”故臨床辨治首當暢其情志,解其憂思。采用疏肝解郁,化痰散結和滋補腎精,調理沖任為治療大法。對易感年齡段婦女,運用中醫“未病先防”原理,情志調暢,氣血流通,則何以患此病乎!
參考來源:《中醫辨證論治乳腺增生病30例》由松君 柳婷,《中國醫藥衛生》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