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癥疾病后遺癥是指女性上生殖道以及周圍組織出現的急性感染,若未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可對女性的健康造的很大的影響,其屬于慢性感染性疾病[1]。因長時間的受到炎癥刺激,組織器官周圍大面積出現增生、粘連以及
瘢痕組織,減少了有效的血液循環,抗生素等抗炎藥物不能有效的通過血液循環作用于病灶,導致病情反復不易治愈,常規的治療方法為同時采取全身及局部綜合治療,但臨床效果并不理想[2]。臨床上運用敏感抗生素聯合中藥保留灌腸等方法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臨床效果較為顯著,我院對2010年6月~2012年6月間進行診治的310例患有盆腔炎疾病出現后遺癥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總結如下。
目的:研究婦科盆腔炎癥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我院選擇2010年6月~2012年6月間進行診治的310例患有盆腔炎疾病出現后遺癥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的166例患者運用敏感抗生素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治療組的164例患者運用敏感抗生素治療的基礎上在加用中藥保留灌腸,每天1次,連續應用10~14天,即一個療程,治療兩個療程后觀察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經過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有效率為4940%,而治療組患者的有效為9024%,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盆腔炎癥疾病應用敏感抗生素加上中藥保留灌腸法的臨床效果較好,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少,依從性好。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我院選擇2010年6月~2012年6月間進行診治的310例患有盆腔炎疾病出現后遺癥的患者,將本文所選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所選的166例患者,年齡在21~52歲,平均為(364±155)歲;患者的患病時間在1~10年。治療組所選的164例患者,年齡在22~54歲,平均為(371±146)歲;患者的患病時間在12~11年。所有患者均長時間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但是未取得良好效果。所選的患者中,190例患者為慢性盆腔炎,52例患者為輸卵管妊娠,46例患者為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22例為
子宮內膜異位癥,14例為卵巢囊腫,還有6例為其它婦科疾病。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各項基本信息未見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比較(P>005)。
12方法:本文多選的31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的166例患者運用敏感抗生素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治療組的164例患者運用敏感抗生素治療的基礎上在加用中藥保留灌腸,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病理變化進行辨證治療,進行治療的中藥方劑可進行調整,主要的中藥方為[3]:敗醬草30g、紅花30g、紅藤30g、赤芍20g、丹參20g、黃芪15g、黃連15g、黃柏15g,同時加減元胡12g,將藥液煎制成為100~150ml濃縮液,保留灌腸,藥液的溫度應控制在40℃左右,上下相差不應超過1℃,進行灌腸的時間多為患者臨睡前或者排便后,每天1次,連續應用10~14天,即一個療程,治療兩個療程后觀察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3臨床療效:在對臨床療效進行判定時主要依據以下表現[4],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均消失不見,經B超檢查表明單側或者雙側附件均為正常,盆腔內的炎性滲出積液和炎性包塊都消失不見;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經B超檢查表明單側或者雙側附件增粗有好轉的跡象,盆腔炎性滲出積液和炎性包塊減少或者縮小超過三分之一;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經B超檢查表明訂單側或者雙側附件、盆腔炎性滲出積液及炎性包塊均未見好轉。
14統計學方法:進行統計學分析時選用SPSS170系統軟件,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計量資料,用x2來表示計數資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有效率為4940%,而治療組患者的有效為9024%,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x2=3258,P<001)。對治療組患者進行長時間的隨訪,時間在05~3年,其中有10例患者復發,46例患有不孕癥的患者中,24例成功受孕。
盆腔炎癥性疾病后遺癥主要是由急性盆腔炎早期未得到有效的治療,也可能與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不足或者抗生素不敏感有關,病程多表現為反復發作,不易痊愈。可引起患者出現輸卵管增粗、阻塞、輸卵管積水、輸卵管卵巢腫塊或子宮固定、輸卵管卵巢囊腫等,繼發患者出現異位妊娠、
不孕不育、盆腔炎以及慢性盆腔痛等多次發作,不易治愈的不良后果。
可能的發病機制:(1)長時間的受到慢性炎癥刺激,各組織器官周圍大面積增生、粘連以及出現瘢痕組織,降低血液循環的速度及血液量;(2)女性的生殖器官是腹腔內最低的器官,臨床應用抗生素不易將藥物隨血液送到相應的病變部位;(3)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或無病原體。因而,運用西藥抗生素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不理想甚至根本未見效果。
本文的研究表明,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有效率為4940%,而治療組患者的有效為9024%,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x2=3258,P<001)。對治療組患者進行長時間的隨訪,時間在半年~3年之前,其中有10例患者復發,46例患有不孕癥的患者中,24例成功受孕。
中醫上講,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病灶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濕熱或邪毒,通過陰道向上侵犯胞宮、充任,進而引起邪氣留住或者虛損及瘀滯在此處,導致血氣運行不暢,對盆腔組織造成損傷,長時間的炎癥侵襲,導致病情遷延不愈,粘連增生而形成徵瘕包。因此,在使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的同時,還應對其進行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藥物進行治療,根據患者的不同發病機理,選擇藥方不同的中藥藥劑,留以灌腸,臨床效果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盆腔炎癥性疾病后遺癥應用敏感抗生素加上中藥保留灌腸法的臨床效果較好,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少,依從性好,而且價格較低,對經濟條件一般的患者來說,可以繼續的進行治療,建議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但是更加確切的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來源:《河南中醫》2013年4月第1期;《中西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例療效分析》;林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