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是育齡期婦女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嚴重困擾著廣大女性[1]。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從病理機制上是一種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的女性內生殖器官、周圍結締組織及盆腔腹膜發生慢性炎癥[2]。病因多為急性炎癥治療不徹底或因患者體質差,病情遷移所致。臨床表現主要有下腹墜痛或腰骶部酸痛(勞累、性交后、排便時或月經前后加劇。)、白帶多、月經多、
不孕等。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從病理機制上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因此,目前對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治療主要采取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方法。本資料選擇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婦科住院治療的80例患者,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目的:對比中西醫結合方法和單純西醫方法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我院收治的8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治療組給予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對照組給予單純西醫方法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的療效指標。結果:經治療后,治療組(中西醫結合組)的有效率為77.50%,而對照組(單純西醫治療組)為55.00%;在炎性包快吸收率方面,治療組為85.00%,對照組為52.50%。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較單純西醫治療相比,通過中藥調理,療效明顯增強,癥狀明顯好轉,是治療婦科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癥的首選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將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婦科門診診斷為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患者80例。診斷標準參照第八版《婦產科學》教材中的標準,采用臨床癥狀、婦科檢查、以及B超等相關檢查做出診斷。臨床癥狀主要為下腹墜痛或腰骶部酸痛(勞累、性交后、排便時或月經前后加劇。)、白帶多、月經多、不孕等。婦科檢查則是多為子宮后位,活動受限,輸卵管增粗或宮旁組織片狀增厚、壓痛或盆腔一側或二側有囊性、不活動包塊。B超檢查顯示盆腔內有不均勻的低回聲區。排除妊娠、藥物過敏及合并其它內外科系統疾病患者[3]。按照上述標準篩選出8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年齡在19~46歲,平均年齡(26±3.4)歲;病程在4個月~6年。對照組40例,年齡在22~48歲,平均年齡(29±4.5)歲;病程在3個月~5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長短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研究方法
1.2.1治療組(中西醫結合組)治療方法:中藥灌腸法:中藥基本方由蒲公英30g,紅藤20g,敗醬草20g,丹參15g,桃仁15g,川楝子12g,延胡索15g組成。先將上述中藥加水100ml浸泡30min,用文火煎取2次去渣,將2次藥汁混合再煎至約200ml,冷卻至37℃左右時,裝入一次性灌腸袋中,每天1次,10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d,共3個療程,月經期停止。操作方法:月經干凈后3d~7天內開始,治療前排空大小便,有利于藥物更好吸收。患者取左側臥位,插肛管時動作輕柔,插入深度10~14cm,使藥液緩慢流入,藥液保持時間長短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如患者出現便意感時,應讓其做深呼吸,放松,以降低盆腔腹壓,使藥液保留時間更長久一些。西藥:在選取西藥抗生素種類時藥遵循根據微生物的種類選取有效抗生素,避免耐藥性的產生。生理鹽水250ml加頭孢三嗪針2g、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靜脈滴注,2次/d,7d為1個療程。有霉菌感染者增加口服大氟康0.15g,1次/d,連服2~3d;有支原體和衣原體感染者增加口服阿奇霉素0.25g,1~2次/d,連服3d。必要時如包塊明顯或包塊雖不大,但反復急性發作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1.2.2對照組(單純西醫治療組)治療方法同上西醫治療方法。
1.3療效評定:治愈:一個療程(1個月)后癥狀減輕、局部體征完全消失,如腹痛,腰骶痛消失,白帶減少,體溫與白細胞均正常,B超提示子宮、附件正常,半年內未復發;有效:癥狀或體征減輕,腫塊縮小,壓痛明顯減輕;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或有加重的趨勢。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種治療方法結果的比較:治療組有效率為77.50%,對照組治愈率為55.00%,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治療后炎性包快吸收情況的比較:治療組包快有顯著吸收的人數為34例,對照組為21例,兩組比較,治療組在炎癥包快的吸收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盆腔炎的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在臨床診斷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診斷時要多方因素綜合考慮。婦科檢查時多為子宮后位,子宮活動受限,輸卵管增粗或宮旁組織片狀增厚、壓痛或盆腔一側或二側有囊性、不活動包塊;B超檢查顯示盆腔內有不均勻的低回聲區等,均有提示意義[4]。臨床上多因素綜合考慮有助于臨床快速準確診斷,為疾病治療提供最佳治療時機,對病情的發展和控制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疾病的治療上,單純的西醫治療方法,雖然可以針對特定的病原微生物進行藥敏檢測,針對用藥。但并不能起到調節機體的作用。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作為一種慢性炎癥,常會反復發作,單純的西醫治療可能會使抗生素的治療療程加長,增加耐藥性發生的風險。并且長期應用抗生素,患者更增加了真菌感染的幾率,使得病情更加嚴重和復雜,有部分患者因體質偏差,無法耐受長期西醫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導致用藥療程間斷,無法起到很好的療效。
而祖國傳統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因為濕熱邪毒入侵胞宮,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日久胞脈瘀阻不通,形成粘連的包塊,不通則痛[5]。所以,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治療的關鍵在于清熱利濕,活血祛瘀。針對中醫調理氣血的機理,上述方劑中紅藤、蒲公英、敗醬草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且能化瘀;川楝子是一味清熱疏肝、行氣止痛的極好藥物,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丹參則有行氣活血、通絡祛瘀、清熱燥濕,配伍延胡索則能加強行氣活血、散瘀止痛,以上諸藥的配伍更是增加了清熱解毒、活血祛瘀之功,為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極好方劑[6]。通過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清熱解毒的藥物也有殺菌的作用;同時就單純一味蒲公英還有升高白細胞作用。通過中藥的調理,再加上西藥針對特定的病原微生物的藥敏反應給予對應的抗生素來殺滅體內的病原微生物,必要時(如包塊明顯或包塊雖不大,但反復急性發作)則可考慮手術治療。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來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使治療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本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相較于傳統單純的西醫抗炎治療,無論是在療效上還是在炎癥的改善和吸收上,均有極大的優勢,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時一種確切有效的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治療手段,此方法經濟、簡便、實用、療效好,非常值得推廣。
參考來源:《河南中醫》2013年4月第1期;《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黃飛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