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奇,高文正
( 河南省西華縣中醫醫院 466600 )
1997年 6月-2002年 6月,筆者采用
鱉甲煎丸為主治療
肝硬化腹水3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根據病史、癥狀體征,B超、肝功能、血液等檢查確診。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最大者76歲,最小者34歲,平均44歲;病程最長者3年,最短者3個月, 平均1.5年。所有病例 B超和 CT檢查均示腹水,肝內回聲增強增粗,脾影增大,門脈增粗,肝臟密度降低。
治療方法
治用加減鱉甲煎丸,由《金匱要略》鱉甲煎丸減鼠婦、紫葳、赤硝、蜣螂,加黃芪、當歸、茯苓、丹參組成,具體用藥如下:鱉甲240g,黃芪240g,射干30g,黃芩30g,柴胡60g,干姜30g,大黃30g,芍藥50g,桂枝30g,葶藶子10g,石韋(去毛) 30g,厚樸30g,牡丹皮50g,瞿麥20g,半夏10g,人參10g ,土鱉蟲50g(熬),炙阿膠30g,炙蜂窩40g,桃仁20g,當歸60g,茯苓60g,丹參60g。上藥各味共細末,煉蜜為丸,每粒6g,日3服,每次1丸,與湯藥同服或溫開水送下。
并注意按病情進退增減劑量,隨證湯劑:
濕熱壅盛型(水起急,腹脹甚,溲黃少,便干結,口苦目黃,胸悶納呆,舌苔膩,脈弦,轉氨酶、黃疸指數明顯升高),每日配用垂盆草20g,佩蘭12g,厚樸9g,虎杖12g,茵陳20g,土茯苓15g,蛇舌草12g,板藍根30g,車前子30g;
脾腎陽虛型(水起緩,病程長,消瘦疲憊,少氣厭納,腹脹便溏,下肢浮腫,午后為甚,舌淡,苔少,脈沉細弱,絮濁度失常,白、球蛋白倒置者),每日配用益智仁l0g,淫羊藿12g,白術15g,薏苡仁30g,扁豆30g,陳皮15g,厚樸9g;
肝腎陰虛型(頭暈目眩,口苦心煩,脘腹灼熱,舌暗紅光亮如漆,脈沉細數,肝功能損害嚴重者),每日配用枸杞子15g,石斛12g,丹皮l0g,山梔子6g,麥冬12g,天花粉12g,天麻l0g,沙菀子12g。凡腹水量多、尿少急迫者,每日加炒牽牛子 5g,研末沖服,腹水消半即停服;
齒衄者酌加茅根30g,藕節30g,仙鶴草30g;
酒精性肝硬化者酌加 葛根15g,何首烏15g,黃精15g;
膽汁性肝硬化者酌加柴胡l0g,茵陳20g,金錢草9g。如血漿
白蛋白過低,白、球蛋白倒置嚴重者,可考慮輸血或血漿 。
治療結果
本組30例,臨床治愈11例:腹水消失,肝脾回縮變軟或穩定不變,癥狀全部或部分消除,肝功能復常,能完成一般工作,停藥半年未復發者;
顯效7例:腹水消失,肝脾穩定未變,主癥消除,肝功能明顯改善,體力恢復較好,或雖達臨床治愈,但半年內復發者;
有效7例:腹水明顯消退,癥狀、肝功能均有改善者;
無效5例:治療1個月癥狀、體征及肝功能均無改變或惡化、死亡者。
有效率 83.3%。臨床治愈及好轉共 25例,療程最短3個月,最長14個月。23例白、球蛋白倒置者17例糾正,19例HBsAg陽性者6例轉陰。
結語
本病正虛是本,邪實是標,不耐攻伐。為防更傷正氣,長期安全服用,故酌情于原方中減去鼠婦、紫葳、赤硝、蜣螂等攻破峻厲之屬,加入黃芪、當歸、茯苓等補益之品及活血祛瘀作用較緩和的丹參,并重用黃芪、鱉甲,變偏于攻逐的原方為以扶正調理為主之劑。
為能病證結合,常變兼顧,在服用丸劑的同時,視濕熱壅盛、脾腎陽虛及肝腎陰虛之不同,加用湯劑, 丸湯并施以求藥證合折,提高療效。
消水是治療該病的當務之急。本組30例治療后有25例腹水消失或不同程度改善,說明其消水作用顯著。對少數腹水程度甚、體質較壯者,每日加用炒牽牛子5g,研末沖服,使消水進度加快而未見不良反應。可能與牽牛子炒熟后毒性降低有關。
23例白、球蛋白倒置者17例糾正,僅2例倒置嚴重者曾適當給予少量輸血。19例 HmAg持續陽性者有6例轉陰。說明其對糾正白、球蛋白倒置和乙
肝病毒標志物的陰轉亦有較好作用。
(收稿日期:20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