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福韋是新一代的核苷類藥物,在Ⅱ期臨床試驗中已顯示,阿德福韋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復制,每天口服30mg或60mg,12周后能使血清中HBV -DNA下降4個log,同時對拉米夫定耐藥的HBV毒株也有效。但每天服用大于30mg的劑量,其產生的抗病毒療效與服用30mg的相同,但腎毒性有所增加。在長期治療中,30mg治療組出現了輕微的、可逆的腎毒性。最近,Marcellin等在阿德福韋Ⅱ期臨床試驗基礎上,進行了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以比較阿德福韋10mg和30mg治療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和安全性,并將研究結果發(fā)表在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
該項研究的病例入組于1999年3月開始,至2000年3月結束,入選條件是:年齡16~65歲;HBsAg陽性至少半年以上;血清HBV-DNA水平在106 copies/mL以上;血清ALT水平在正常值上限的1.2~10 倍之間;PT延長不超過正常范圍1秒;血清白蛋白30 g/L以上 ;SB≦45 μmol/L;血Cr≦133μmol/L,; 育齡婦女妊娠試驗陰性。剔除標準為:同時合并嚴重的內科或精神疾;在6個月內已用過免疫球蛋白、干擾素或其他對乙型肝炎可能有效的免疫或細胞因子治療;接受器官或骨髓移植者;近期用過激素、免疫抑制劑、化療藥物;AFP≥50ng/ ml;肝臟有腫塊;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病;用過核苷類藥物或核苷類似物,療程≥12周;血清抗HIV、HCV或HDV陽性。總共從分布于北美、歐洲、澳大利亞、東南亞的78個研究中心隨機入選了515例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例按1: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10mg、30mg及安慰劑組,所有病例在治療前及治療48周后分別接受肝穿刺檢查。治療期間,每4周隨訪1次。主要療效終點(primary efficacy end point)是指肝組織學改善,被定義為治療48周后, Knodell炎癥壞死積分至少減少2分,同時不伴有Knodell纖維化積分增加。次要終點包括血清HBV-DNA變化、HBV-DNA轉陰的比例、ALT的復常率、HBeAg消失或血清轉換率。觀察、記錄所有入選病例在治療期間及終止治療30之內所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并按不同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對藥物安全性進行分析。對基線及治療48周時的血清標本進行P基因擴增(覆蓋HBV多聚酶逆轉錄區(qū)aa349~692)、測序分析,了解有無基因突變。
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在入選的515例患者中,172例分在10mg 組、173例分在30mg 組、170例分在安慰劑組,有4例患者未服藥(1例在10mg 組、3例在安慰劑組)。10mg、30mg及安慰劑組患者組織學改善率分別為53%(P<0.001)、59%(P<0.001)和25%;HBV-DNA中位數下降分別為3.52log(P<0.001)、4.76log(P<0.001)和0.55log;HBV-DNA轉陰率分別為21%(P<0.001)、39%(P<0.001)和0;HBeAg轉陰率分別為24%(P<0.001)、27%(P<0.001)和11%;HBeAg血清轉換率分別為12%(P=0.049)、14%(P=0.011)、6%;ALT的中位數下降分別為51 U/L(P<0.001)、54 U/L(P<0.001)和17 U/L;ALT復常率分別為48%(P<0.001)、55%(P<0.001)和16%。治療48周后,有381例患者的HBV-DNA仍為陽性,通過序列分析,未發(fā)現有意義的基因突變。藥物不良事件主要有頭痛、無力、腹痛、流感樣癥狀、背痛、惡心、腹瀉、消化不良、氣脹、厭食、眩暈、咽痛、咳嗽等,10mg 組與安慰劑組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相似、而30 mg 組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高于前兩組,并且有較多的患者出現血清肌酐水平升高。
48周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重新分組,再接受另外48周的治療研究。安慰劑組患者改用阿德福韋治療,每天服用10mg;10mg組又隨機分為2組,一組繼續(xù)用阿德福韋治療,每天10mg,另一組服用安慰劑;30mg組均服用安慰劑。第二個48周臨床試驗的中期研究結果顯示,阿德福韋治療72周后,46%患者的HBV-DNA水平低于檢測范圍,ALT復常率為75%,HBeAg轉陰率為44%,HBeAg血清轉換率為23%。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與以前相似。
上述研究標明,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天服用阿德福韋10mg或30 mg,可顯著改善肝組織炎癥壞死程度、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使ALT復常,部分患者可出現HBeAg轉陰或發(fā)生血清轉換。兩組的療效相似,均有較好的耐受性,但30 mg組可出現可逆性的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故不適合長期治療。阿德福韋治療48周后,未出現藥物相關的耐藥變異,將來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長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