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產后抑郁癥是女性精神障礙中最為常見的類型,是女性生產之后,由于性激素、社會角色及心理變化所帶來的身體、情緒、心理等一系列變化。據報道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在3.5%~37.3%不等[1],成為產科護理的重要問題之一。
產后
抑郁癥是產褥期精神綜合征中最常見的一種精神疾患[4]。不僅影響家庭功能和產婦的親子行為,嚴重者還可危及產婦和嬰兒的健康與安全。其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發病率較高,因此要從生理、心理、家庭、社會諸因素給予防治和護理。
原因分析:產后抑郁癥發病原因較復雜,大致可分為生理、心理、家庭、社會四大因素。
1 生理因素 妊娠、分娩后內分泌系統改變[3]。懷孕期間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漸增高到峰值,增長于10倍,分娩后的3~5天內其水平逐漸降至基礎水平,研究顯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產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2 心理因素 產婦在分娩后心理退化,情感脆弱,擔心太多的母親責任,以及由新生兒誕生而產生愛的被剝奪感,加上對孩子性別期盼過度等。另外,產婦在產前過度焦慮和恐懼可導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應,如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減少以及其他內分泌激素的改變,可致子宮收縮減弱,疼痛敏感、產程延長、出血較多,進一步加重產婦的焦慮、不安情緒,成為產后抑郁癥的促發因素。
3 家庭因素 產婦經歷的負性生活事件,如失業、夫妻分離、親人病喪、家庭不和睦等是促發產后抑郁癥的重要誘因。另外參與護理新生兒使產婦疲勞可加重壓抑。
4 社會文化因素 產婦的健康狀況,社會支持系統、經濟狀況,對事物的認知及文化程度等。如低齡、單親、低社會地位、低學歷、低收入、新移民等均可增加產婦產后抑郁的易感性。
產后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性疾病,不僅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還對嬰兒的情感、智力和行為產生不利影響,對產婦的認知護理可幫助孕產婦針對其抑郁的原因實施自我控制、自我監察、自我分析、自我強化等方法,改變對自我環境及未來的錯識和否定認知,控制一切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消極因素,正確發揮心理防御機制的作用,增強產婦對自身能力的信任,使孕產婦處于最佳身心狀態來照護新生兒,對促進母嬰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